論盧卡奇文化批判理論的內在邏輯
摘 要:盧卡奇文化批判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先后經歷了以文藝美學批判、物化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日常生活批判為理論重心的幾個階段,并表現為文藝美學批判理論、物化批判理論、意識形態批判理論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等具體的理論樣態。然而,不同的具體理論樣態彼此之間并不是孤立的,它們存在著緊密的邏輯關系。具體來說,文藝美學批判是物化批判與意識形態批判的理論鋪墊,物化批判與意識形態批判具有內在統一性,日常生活批判是對物化批判與意識形態批判的發展。不同向度的具體理論樣態有機統一,共同構成盧卡奇以資本主義為批判對象的文化批判理論。重新認識盧卡奇的文化批判理論并發掘其當代價值,對把握國外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理論的演進邏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盧卡奇;文化批判;文藝美學批判;物化批判;意識形態批判;日常生活批判;
On the Inner Logic of Lukacs' Cultural Criticism Theory
Chen Shilin Qu Zhi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ukács' cultural criticism theory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stages with its theoretical focuses on criticism of literary aesthetics, reification critique, ideological criticism and th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respectively, which are consequently expressed as specific theories such as critical theory of literary aesthetics, critical theory of reification, critical theory of ideology, and critical theory of daily life. However, those expressions of specific theories are not isolated but logically connected. Specifically, the criticism of literary aesthetics is the theoretical foreshadowing of reification critique and ideological criticism, which share a common intrinsic unity, while the criticism of daily life is the development of reification critique and ideological criticism. The specific theoretical expressions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are organically unified, and jointly constitute Lukacs' cultural criticism theory with capitalism being the object of criticism. A revisit of Lukacs' cultural criticism theory and exploration of its contemporary valu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rasping the oversea evolution logic of Marxist cultural criticism theory.
Keyword:
Lukács; cultural criticism; criticism of literary aesthetics; reification critique; ideological criticism; th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盧卡奇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之一,其文化批判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先后經歷了分別以文藝美學批判、物化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日常生活批判為理論重心的幾個階段,在不同階段各有其理論特色,并表現為文藝美學批判理論、物化批判理論、意識形態批判理論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等具體的理論樣態。既往學術界較為關注盧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論和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等內容,而對盧卡奇早期的文藝美學批判理論和后期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研究不夠重視,特別是從整體上把握盧卡奇的文化批判理論,厘清文藝美學批判、物化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日常生活批判之間的邏輯關系方面存在不足。在盧卡奇的文化批判理論中,文藝美學批判是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的理論鋪墊,物化批判與意識形態批判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日常生活批判則是對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的發展,不同向度的具體理論樣態的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了盧卡奇以資本主義為批判對象的文化批判理論。重新認識盧卡奇的文化批判理論并發掘其當代價值,對把握國外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理論的演進邏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文藝美學批判是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的理論鋪墊
文藝美學批判是盧卡奇在前馬克思主義時期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重心,但在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中,他將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重心轉向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文藝美學批判是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的理論鋪墊,是因為盧卡奇在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中將變革社會的主體力量規定為無產階級,這得益于他在文藝美學批判中對個體局限性的反思;在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中將總體性辯證法視為把握總體的方法,是建立在對文藝美學批判中文學藝術形式反省的基礎上的;在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中將無產階級的政治實踐作為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現存危機的根本途徑,是針對文藝美學批判中藝術救贖策略的批判性思考而得出的必然結論。
首先,盧卡奇在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中將變革社會的主體力量規定為無產階級,這得益于他在文藝美學批判中對個體局限性的反思。在前馬克思主義時期的文藝美學批判中,“孤獨的個體”是盧卡奇關注的焦點,在他眼里,個體是高貴的存在物。為了強調個體的重要性,盧卡奇曾這樣談論道:“小說在開端和結尾之間包括了其總體的本質,并以此把一個人提高到無限的高度,這種個人通過其體驗必定會創造一個整體的世界,并使被創造的事物得以保持平衡?!盵1](P74)盧卡奇在文藝美學批判中談論了戲劇這種文學藝術形式,然而,他卻認為只有孤獨的人才能與戲劇相匹配,這是因為,“絕對孤獨的人的語言是詩性的、充滿抒情的,它是獨白的”[2](P20)。不僅如此,戲劇的表現形式(對話)的首要前提是孤獨的人群,如他所言:“戲劇的表現形式——對話——卻以這種孤獨的人群為首要前提,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有多個聲音,才是真正的對話和戲劇?!盵2](P20)可以說,上述分析清楚地展現了盧卡奇對個體的重視。
然而,對個體價值的肯定并不意味著它可以成為變革現實社會的真正主體。對此,盧卡奇認為:“個體決不能成為事物的尺度,這是因為個體面對的是必定作為僵化事物的集合體的客觀現實。個體發現這些事物是已經存在的、一成不變的。面對這樣的事物,個體只能作出承認或者拒絕的主觀判斷。只有階級(而不是‘類’,類只是按照直觀的精神塑造出來的神秘化的個體)才能和現實的總體發生關系并起到實際上的改造作用?!盵3](P294)包括廣大的知識分子在內的個體,雖然可以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對現實的不滿,但他們往往扮演的是倫理層面的判斷者,缺乏變革現實的力量。盧卡奇在早期的文藝美學批判中曾寄希望于通過發揮個體的力量,憑借文學藝術形式批判異化的社會現實,以解救個體的危機。但是,文學藝術形式在實質上是一種浪漫主義的反對資本主義的形式。浪漫主義之“浪漫”表現在,它重視個人體驗、強調直覺和情感,僅僅借助文學藝術形式表達對現存事物的思考,“浪漫主義觀念的特征表現在它痛苦地確信,在現實中缺少某種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已被異化了,目前所喪失的東西在過去還是存在的。浪漫主義者們想象這些異化現象來源于資本主義社會,所以他們對前資本主義的社會,或者至少是對資本主義制度還不象現在這樣發展的社會抱有一種思念的情緒”[4](P35)?!袄寺髁x的反資本主義”在僅僅關注個體時,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無力改變現實的實踐困境,這也反映了單個個體在解救社會危機上存在的局限性?;趯€體在解決現實問題上面臨的局限性的反思,盧卡奇決定重新尋找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在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中,盧卡奇將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轉向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并認識到無產階級是真正的主客體的統一,他們能夠從總體上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并致力于通過階級革命解決現實問題。
其次,盧卡奇在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中將總體性辯證法視為把握總體的方法,是建立在對文藝美學批判中文學藝術形式反省的基礎上的。盧卡奇認為,總體文化的式微在資本主義社會表現得較為明顯,總體性的式微,意味著人與世界之間產生了距離,原先具有的統一性被瓦解。盧卡奇曾對比了古希臘世界和現代資產階級世界,認為荷馬史詩世界和古希臘世界的文化結構表現為一種統一的文化,這種統一的文化以總體為標志,即“希臘人形而上地生活于其中的領域比我們的領域要?。核晕覀兘^不會逼真地置身其中,更確切地說:這個領域的完整性構成了他們生活的先驗本性”[1](P24)。然而,與荷馬史詩世界和古希臘世界不同的是,現代資產階級世界是一個破碎化的世界,它們的統一性被瓦解,總體文化在其中喪失了存在的根基,至此也就不再有自發存在的總體。面臨著這種情況,盧卡奇在早期的文藝美學批判中,將文學藝術形式視為把握總體問題的方法,并且認為小說這種藝術形式擔負著把握總體并重構總體性的重任。盧卡奇談道:“史詩和小說,偉大史詩的兩種客體形式,并不是按照創作態度,而是按照它們在創作時所發現的歷史哲學事實區分開來的。小說是這樣一個時代的史詩,對這個時代來說,生活的外延整體不再是顯而易見的了,感性的生活內在性已經變成了難題,但這個時代仍有對總體的信念?!盵1](P49)小說直接反映破碎化的資本主義世界,它不僅表達著個體對總體性的渴望,也刻畫著個體對總體性的內在信念。在總體性缺失的資本主義社會,隱藏著一種總體性,小說充當著揭示和建構隱藏的總體性的角色,在揭示生活的總體性的過程中,小說的主人公是十分重要的,它更像是一個探索者不斷地去摸索。此外,小說中的反諷原則能夠實現對現實社會的抗爭,通過這種批判和否定能重新建構與周圍世界的同一。
但是,小說等文學藝術形式對總體的把握是虛幻的,它只能抽象地揭示出現實中存在的異化關系,其建構的總體性只是個體在心靈世界的內在體驗,現實的總體性并沒有被建構出來。盧卡奇通過文學藝術形式建構的總體性,在實質上是一種主觀上的總體性,這種總體性存在于文學藝術中,讀者借助閱讀小說,觀眾借助欣賞戲劇,體會到創作者建構的總體性,并最終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重塑一種具有總體性的圖景。從這個角度來講,這種總體性只是單純地存在于藝術領域和個體的主觀精神世界。不僅如此,盧卡奇在前馬克思主義時期強調對總體性的重建,這種總體性在本質上是一種“浪漫的總體性”,它通往一種具有烏托邦性質的總體性的生活?;趯ξ乃嚸缹W批判中文學藝術形式在把握總體問題上的局限性的反省,盧卡奇在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中走向了“具體的總體性”,他認識到,要現實地把握總體性,必須采用總體性辯證法。
最后,盧卡奇在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中將無產階級的政治實踐作為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現存危機的根本途徑,是針對文藝美學批判中藝術救贖策略的批判性思考而得出的必然結論。藝術最初的使命只在于為人類帶來感覺上的愉悅,隨著自身的不斷發展,藝術的批判價值和救贖功能逐漸得以展現,藝術不再僅僅滿足于具有一種否定現實的原則,而是直接否定現實本身。韋伯曾言:“在生命的理智化和合理化的發展條件下,藝術承擔了對世俗的救贖功能。它提供了一種從日常生活的刻板,尤其是從理論的與實踐的理性主義的壓力中解脫出來的救贖?!盵5](P342)盧卡奇在談論藝術的作用時也提到:“科學以其內容影響我們,而藝術則以其形式影響我們;科學提供給我們事實及其關聯,而藝術給我們的則是心靈和命運?!盵2](P122)在早期的文藝美學批判中,盧卡奇借助文學藝術形式的力量去對抗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實,強調發揮藝術形式為“心靈”賦形的功能,以此消解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危機,重新為個體的生活賦予意義。在其中,戲劇、論說文和小說是其對抗資本主義現存危機依托的主要形式。戲劇能拯救現代文明的危機,這是因為戲劇在舞臺上往往展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矛盾最激烈的具有社會效應的事件,通過戲劇的演繹,劇作者的觀念和觀眾的觀念相融合,現實社會中的分離與物化狀態在此刻得以消除。論說文強調對形式的肯定,有了形式的作用,論說文可以發掘出事物表象背后的深層意蘊。小說作為誕生于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文學形式,直接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總體性文化的斷裂和個體流離失所的命運,它擔負著重新建構總體性、為生活尋求意義的使命。
總的來看,藝術救贖功能的發揮往往體現為個體在審美體驗中,自覺調動內心世界原本具有的批判精神,進而用批判性的態度審視當下現實社會,使自身從異化和受壓制的現實中掙脫出來。在這個意義上,救贖意味著一種贖回和挽救。正如馬爾庫什在談論盧卡奇思想中藝術形式的文化意蘊時指出的,“藝術品作為一種抽象概念恰恰是一個選擇、安排、建構生活的質料所依照的圖式,一種將根據種類、風格等而變化的圖式,是審美的形式……藝術是賦予生活以意義并使之上升為自覺的過程,是超越生活混亂狀態的過程。它是一種‘對生活的審判’,并且是對事物的征服。藝術的存在就是‘日?!畹漠惢梢员豢朔淖C明”[6](P28)。
盧卡奇肯定文學藝術形式的作用,主張通過文學藝術形式去對抗資本主義現實。然而,文學藝術形式在變革社會上存在著既有的缺陷。其一,藝術救贖存在超歷史的傾向。這種超歷史傾向表現在,盧卡奇在談論藝術哲學或藝術的存在方式時,忽略了其歷史性質,先天地認為藝術可以實現對現實的解救。即“盧卡奇在分析藝術的存在方式、討論藝術哲學時,常常忘記自己一再強調的歷史性,他在論及一些偉大的作家時,往往認為他們用自己的藝術象征性地表明,在一個沒有生命中心的世界上,悲劇觀是唯一可能的生命哲學,這樣就把悲劇觀絕對化、非歷史化了”[7](P76)。其二,藝術救贖作為挽救社會現存危機的手段,在現實層面上面臨著實踐力量較薄弱的困境。對盧卡奇而言,藝術雖然有其自身的純粹性,內含著批判向度,能自覺地與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并與現實的異化相對抗。但藝術救贖仍側重對個體心靈世界的喚醒、對個體革命意識和批判意識的激發,在某種程度上,它扮演了一種中介性的角色,并沒有與現實發生直接性的對抗。出于對文學藝術形式自身局限性的審視,盧卡奇在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中強調通過無產階級的政治實踐去變革資本主義社會,這無疑說明了在文藝美學批判中通過文學藝術形式的力量去對抗現存社會的危機,為其在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中提出無產階級政治實踐的策略埋下了伏筆。
二、物化批判與意識形態批判的內在統一性
在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中,盧卡奇把對資本主義社會文化批判的重心轉向到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是盧卡奇文化批判理論的核心,它強調當無產階級面臨物化意識的入侵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統治的危機時,應積極培育并形成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自覺發動無產階級革命,以此擺脫無產階級的生存困境,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在本質上具有內在的統一性,二者之間的內在統一性是其超越文藝美學批判的關鍵。這種內在統一性具體體現在:意識形態批判以對物化意識的批判為著力點,物化批判與意識形態批判都關注總體性,物化批判與意識形態批判的落腳點都是無產階級革命。
首先,意識形態批判以對物化意識的批判為著力點。在盧卡奇看來,意識形態批判的直接目的在于破除以合理化原則為核心的資產階級現代意識形態對無產階級的侵蝕,資產階級現代意識形態產生于“意識的物化結構中”,因而對物化意識的批判顯得尤為重要。物化意識帶來的消極影響是較為明顯的:其一,物化意識的蔓延加劇了資產階級哲學面臨的二律背反,進而在思維層面上強化了個體對形式與內容、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的認可。盧卡奇認為,“近代哲學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產生于意識的物化結構之中’。這種‘意識的物化結構’指的是近代哲學從對客體的研究轉向對主體的研究,從而發生了認識論的轉向,從意識出發構造對象成為這一時期哲學的根本特征”[8](P14)。在近代哲學那里,客體成為主體的產物。盧卡奇以康德哲學為例,他認為,康德一邊高揚理性主義,一邊卻用“自在之物”規定了主體認識能力的界限,這充分暴露了近代資產階級哲學陷入的直觀二元論的理論困境。物化意識在整個社會的蔓延,使資產階級哲學越來越重視一種“普遍的理性體系”,并在認識論角度上用主體統攝客體。個體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將形式與內容、主體與客體的對立視為必然現象。其二,物化意識的出現使實證主義思潮泛濫,它阻礙了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形成。受物化意識的影響,一股注重用孤立的眼光看待局部事實且“見物不見人”的實證主義思潮產生。實證主義將馬克思主義庸俗化,完全忽視了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歷史作用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意識領域的物化結構使人的觀念呈現出孤立性和片面性,人本身也將面臨主客分離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培育面臨嚴峻挑戰。
盧卡奇之所以強調意識形態批判要以對物化意識的批判為著力點,主要是基于如下幾個方面的思考:第一,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意識形態的危機主要表現為物化意識對個體心靈世界的全面入侵。那么,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意識形態批判,首要的任務便是對物化意識的批判。第二,立足于對物化意識的批判,能破除無產階級中有可能出現的“虛假意識”。對盧卡奇而言,“任何觀念都是對社會歷史的反映,所謂虛假意識也是這樣,盡管它未正確揭示社會本質”[8](P289)。虛假意識雖然是一種錯誤觀念,但并不妨礙它是對客觀經濟結構的反映。盧卡奇認為無產階級中可能出現的“虛假意識”與物化意識相關,因為在物化意識的消極影響下,人與總體性相分離,無產階級因而不能準確判斷自身的歷史地位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性質。無產階級內部的“虛假意識”主要表現為對馬克思主義“經濟決定論”或“歷史宿命論”的錯誤解讀,這種“虛假意識”與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是相悖的。對物化意識的批判,能破除無產階級內部可能出現的“虛假意識”。第三,立足于對物化意識的批判,能更好地詮釋意識形態批判中強調的總體性原則、階級意識理論乃至無產階級政黨理論。在盧卡奇那里,物化意識、總體性、階級意識、無產階級政黨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總體性作為一種方法論原則能夠克服物化意識對人的侵蝕,培育階級意識的直接目的也是為了對抗物化意識,培育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能為建立無產階級政黨作思想準備。
其次,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都關注總體性。盧卡奇在物化批判中之所以重視總體性,是因為作為勞動者的人遭遇著總體性喪失的危機。在經濟領域中,異化勞動導致人的總體性缺失,這使勞動者無論在勞動過程中抑或勞動結果上都喪失了總體性。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人的“質的特性”即人的主體性逐漸被消除。勞動者在原本意義上是作為主客體相統一的個體而存在的,當其在勞動中失去了主體性,變成直觀的客體時,他的總體性就失去了。在政治領域中,官僚制導致人的總體性缺失。官僚制意味著標準化、形式化的物的關系系統將個體固定在某一個職位上,并驅使他們按既定的工作方式辦事。盧卡奇認為,官僚統治使個體在處理問題上采用一種機械化的方式,與單純的機器操作相一致。它使個體完全服從其所屬的物的關系系統,進而限制了個體的自由本性。在文化領域中,物化意識導致人的總體性危機。一方面,物化意識代表著統治階級即現代資產階級的統治意志,資產階級會利用物化意識向整個社會傳播其價值觀念,并使社會成員沉浸在物化社會之中,無批判性地認同資本主義統治秩序。另一方面,物化意識的蔓延會阻礙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形成,使其不能準確地認識自身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不能從總體上認識資本主義社會。
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批判中,盧卡奇不僅重視總體性,而且將總體性作為方法論原則。展開意識形態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破除資產階級物化意識的封鎖,喚醒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并致力于改變現存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物化意識的克服、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培育、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是通過總體性聯系起來而構成一個整體。在盧卡奇那里,總體性原則對推進意識形態批判有重要意義,它體現在如下幾點:其一,立足于總體性原則,可以深刻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本性。立足于總體性原則,可以認識到,物化的產生和科學技術的應用有關,而資本主義對科技和先進管理方法的應用,說到底是為了追求更大的收益。簡單地講,資本主義社會物化問題的出現與資本追逐利潤的本性相關聯。其二,立足于總體性原則,可以在對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找到歷史的真正主體。盧卡奇認為,資產階級對社會現實的認識是一種局部性的認識。資產階級總是從直接性的角度考察社會,他們的思想長期囿于商品拜物教范疇之下,以此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視為僵化的物的關系。反觀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則由于自身階級地位——特有的——辯證法而被迫拋棄這種直接性”[3](P264),它的社會存在是間接的,他從商品出發認識到工人的雙重身份:“本質的人”和“現在的物”。無產階級出于自身的階級意識,能夠在總體上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并從總體上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改造。其三,立足于總體性原則,能夠在整體的歷史發展中考察資本主義,深刻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盧卡奇認為總體性原則內蘊實踐性和革命性,它能夠幫助我們把握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在總體性原則的基礎上,歷史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無產階級將克服“物化”,他們會有意識地將歷史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最后,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的落腳點都是無產階級革命。馬克思在1848年革命時期和巴黎公社時期,對無產階級革命思想作了全面的闡釋,在他看來,革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無產階級若要實現自己的解放,則必須變革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正如他所提及的:“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盵9](P66)在走向馬克思主義之后,盧卡奇在破解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現象、挽救無產階級生存危機問題上有了思想上的轉變,他認為要消除物化現象必須實現制度變革,而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必須訴諸無產階級革命。
物化批判理論和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是盧卡奇文化批判理論中的兩種具體理論樣態,它們雖然在理論層面上有不同側重,但都將進行無產階級革命、變革資本主義制度作為解放無產階級的政治方案。在進行物化批判時,盧卡奇將重點放在了對物化意識的批判,這是因為經濟、政治領域的物化現象只是物化的外在表現,而物化意識則是物化現象滲透到個體思想中的結果,它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尋求意識形態控制的秘密。物化意識導致個體批判性維度的喪失、對現實社會物化結構的認同、對外在規律的服從,最終導致將資本主義制度當作一種永續存在的社會制度加以膜拜,并甘愿存在于現行的政治環境之下,哪怕遭受著非人道主義的摧殘。因而,物化意識其實就是裹了一層虛假外衣的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它是資產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針對物化現象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面入侵,盧卡奇認為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的手段,才能徹底消除物化。在消除物化的基礎上,變革資本主義制度,才能真正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正如他所言:“物化是必然的直接的現實的話,那么它的克服也只能采用這樣的形式:不斷地、一再地努力通過與具體表現出的全部發展的矛盾具體聯系起來,通過認識到這些矛盾對于全部發展所具有的固有意義,從實踐上打破存在的物化結構?!盵3](P300)盧卡奇在闡釋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時,也分析了無產階級革命發生的必然性。在他看來,當無產階級的思想受到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污染時,其針對性策略便是構筑起自身的階級意識,使其深刻意識到自己是歷史的真正主體,準確把握自身的現實處境,并深入認識作為客體的資產階級社會。在這個過程中,盧卡奇對比分析了現代資本主義世界存在的兩大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各自的特點。他認為,資產階級的思想帶有明顯的直接性,而無產階級的思想則實現了思維與存在、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對無產階級而言,如果不消滅階級社會,就不能解放自己,他們會自覺地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通過行動來影響歷史的進程。與此同時,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成熟形態,能夠給予無產階級以方向,它使無產階級采用總體性思想看待自身的直接利益,并與最終的目標相聯系,進而自發地走向階級斗爭。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唯物主義不僅是知的學問,要揭示資本主義的本質和運動規律;而且是行的學問,要喚起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并把無產階級的自我意識轉化為無產階級的意志和改變世界的行動”[10](P51)??傊?,不管是物化批判還是意識形態批判,盧卡奇都最終走向了無產階級革命,這是他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深刻踐行。在盧卡奇那里,理論與實踐之間相輔相成,互相作用,正如他所言:“我們在階級斗爭中的地位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我們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方式和程度,另一方面,這種掌握的每一次深入又促使我們與無產階級的生活和實踐相融合,反過來又促使我們加深和馬克思的學說的關系?!盵11](P215)
三、日常生活批判對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的發展
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中,盧卡奇晚年的文化批判理論主要呈現為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論樣態。作為一種文化批判,日常生活批判致力于揭示并批判日常生活領域存在的異化問題,強調發揮藝術的“反拜物化”使命,將個體塑造為具有審美能力的總體的人,進而自覺地對抗異化。在這個意義上,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論旨趣在于對人的存在危機和文化生命的關切。然而,與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理論側重于一種宏大的革命敘事方式不同,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是一種從微觀領域解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存論哲學。它將對異化現象的批判置于日常生活分析中,推動審美介入生活,并且將人個性的充分發展作為總體性的倫理構想,實現了對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的發展。
首先,盧卡奇將對異化現象的批判置于日常生活的分析中。盧卡奇是較早提出日常生活概念的理論家,但他對日常生活的理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說,在前馬克思主義時期和《歷史與階級意識》寫作期間,盧卡奇就已經開始關注日常生活,直到晚年,盧卡奇才較為全面地詮釋了他對日常生活的理解以及對資本主義開展日常生活批判。在前馬克思主義時期,盧卡奇并沒有直接使用“日常生活”這個概念,而是使用“生活”概念,如他在《心靈與形式》中曾談論了“生活”與“活著”的區別,認為生活是對日常生活的體驗,而活著則是心靈世界的審美化體驗。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盧卡奇也沒有直接討論日常生活問題,他對日常生活的關注是隱性的,潛藏在其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下的物化現象的分析中,即側重于討論資本主義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商品拜物教現象。在晚年的《審美特性》中,盧卡奇直接就日常生活進行了分析,并批判了日常生活領域中存在的異化問題。
盧卡奇從日常生活出發分析并批判異化問題,主要原因在于日常生活具有本體論地位,在日常生活領域中可以探尋異化現象產生的根源。在盧卡奇眼里,日常生活是“比較低級的、起著基礎中介作用的層次”[12](P455),個體的生存和發展以日常生活為根基,科學和藝術的產生以日常生活為母體,個體個性的發展與培育也依賴日常生活。然而,在這種關乎個體乃至社會發展的日常生活領域卻存在著異化危機,《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提及的物化現象已經逐漸蔓延到個體賴以存在的日常生活領域了。在盧卡奇看來,從具有本體論地位的日常生活領域入手,可以找到異化問題產生的根源。盧卡奇發現,日常生活領域中異化現象的產生緣于日常生活“自在的合類性”,主要表現為日常思維的直接性。日常生活“自在的合類性”會使個體根據習慣、經驗等日常生活的態度反映現實,而不是以日常生活的高級對象化形式——科學與藝術的形式——反映現實。在此基礎上,日常思維在社會中得以形成,而日常思維的直接性加劇了無產階級的物化意識,長此以往,個體的日?;顒又饾u被日常思維支配。
將對異化現象的批判置于日常生活的分析中,說明晚年盧卡奇的文化批判理論有新的突破和新的結論。其一,立足日常生活領域批判異化現象,表明盧卡奇的異化范疇蘊含著新的維度。在物化批判中,盧卡奇是在“經濟強制”的維度上理解異化,這從異化發生的主要領域以及異化本身的雙重含義上可以體現。簡單地講,異化呈現出來的是經濟生產過程中物的關系對人的支配。而在日常生活批判中,盧卡奇指出了異化范疇的“生活方式”維度,也就是說,日常生活領域中的異化主要表現為人的生活方式的異化,它的出現是受日常思維影響的。異化范疇的“生活方式”維度顯然在異化程度上高于“經濟強制”維度,它深刻說明了資本主義正在不斷加深著對個人的意識的控制,將異化變為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其二,立足日常生活領域分析并批判異化問題,表明盧卡奇是在更高的層面上關注人的生存危機。雖然說物化批判、意識形態批判以及日常生活批判最終都致力于揚棄物化現象,實現人的自由與發展。但在日常生活批判中,盧卡奇是從審美的維度出發,在微觀層面上探究了人的生存方式的轉變,提出了破解拜物教現象的舉措。相較于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是基于宏觀的立場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危機而言,日常生活批判的切入點更細微、具體和深刻。日常生活批判直接從與人最緊密的日常生活出發考察異化現象,并分析出人的純粹精神世界中形成的日常思維是引起現實日常生活異化的直接原因。由此可見,盧卡奇在晚年不僅延續了他早些時期對人的生存危機的關切,還深化了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其三,立足日常生活領域批判異化現象,說明盧卡奇對異化本身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如果說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將異化問題圈定為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社會現象的話,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考察異化,則表明盧卡奇已經在晚年認識到異化并不是某一特定社會特有的歷史現象,它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中將面臨的普遍現象。因為在日常生活的層面上審視異化,就是在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人類立場上審視異化。盧卡奇提及的日常生活雖然還側重于其著重分析的資本主義世界的日常生活,但它的邊界在不斷延伸,最終指代人類社會的日常生活。正是基于此,盧卡奇最終對異化現象有了全新的認識,即異化現象的出現不受社會性質的束縛,資本主義社會會出現異化問題,其他形態的社會也會出現該問題,而所謂的不同也僅僅是異化現象呈現方式的不同而已?;谏鲜鋈齻€方面的分析,我們認識到,盧卡奇將對異化現象的批判置于日常生活分析中,能夠反映出他對異化概念的內涵、異化本身等有了新的認識。
其次,盧卡奇推動審美介入生活并進一步強化了文化批判理論的現實指向。在盧卡奇那里,審美介入生活是通過藝術的反拜物化功能得以體現的。審美與日常生活之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所謂日常生活中高級的對象化形式——科學與藝術,它是由日常生活孕育而產生的。然而,藝術又常常與日常生活相分離,即藝術并不是與客觀現實始終是同一的,這是它能夠克服異化現象的前提。在此基礎上,藝術的審美反映不是對客觀現實的單純描摹,它具有超驗性的特征,通過其超越性力量內在地抵抗日常生活的拜物化。那么,藝術何以具有反拜物化的功能,對此,盧卡奇分析了藝術具有的三個特性。一是藝術具有自發的唯物主義傾向?!捌溟L處體現在,沒有任何唯心主義、唯我主義的世界觀能夠阻止這種日常生活和日常思維中的自發作用?!盵13](P14)這種傾向注定了藝術只承認現實的客觀存在的外部世界,它會自覺地排除各種拜物化觀念的投射。藝術對現實的反映具有擬人化的性質,這種擬人化展現的是人的主觀精神的投射,它是人化地反映現實;藝術作品的這種擬人化往往強調的是按照人的需要建造一種藝術世界,這恰恰反映出藝術作品實現了對拜物化觀念的克服。在藝術作品創造的人的世界中,人的本質掙脫了拜物化的籠罩,它在真正的意義上得到了揭示。二是藝術具有自發的辯證特性。時間性和空間性是藝術本身不可或缺的兩個范疇,盧卡奇在分析空間藝術時提到,如果否定了空間藝術中的時間性因素,那么人的生存世界將會平面化,這意味著一種拜物化。而在時間藝術例如音樂上,若將其作空間化的解釋,也會出現拜物化。正如他所言:“把音樂在哲學上作為純粹的空間性來解釋的傾向是當代拜物化傾向的高峰?!盵14](P186)由此來看,時間性造就著藝術的歷史性,人的生存世界亦是如此,沒有時間性或者說歷史性的生存世界,意味著人將受到拜物化的支配。與此同時,盧卡奇又認為,真正的藝術具有反拜物化的作用,藝術作品能夠打破日常和思維的拜物化,為人感性直觀地呈現出他們的內心世界。馬克思曾在分析辯證法時提到,辯證法強調基于暫時性、歷史性去思考問題,它在本質上是批判的、革命的。盧卡奇所言的藝術的自發辯證特性指的同樣是藝術的批判功能。通過藝術的審美,個體能夠用一種非拜物化的眼光看待現實社會,他們在藝術作品中能夠真切感受到一種異于當下的非拜物化的世界,進而自覺地克服現實中的異化。三是藝術的本質是個體與類的統一。盧卡奇認為:“審美反映的深刻的生活真理在于,這種反映總是以人類的命運為目標,人類決不能與構成它的個體相脫離,由審美反映絕不能構成與人類無關存在著的實體。審美反映是以個體和個體命運的形式來表現人類?!盵13](P199)在藝術中,個體與類是統一的,當個體遭受現實拜物化的支配形成異化意識時,在藝術的作用下可以超越異化意識,“激發出與人類發展和人類本質具有更多和更深刻聯系的東西”[14](P124)。不僅如此,藝術能夠闡釋與人和人類發展相關聯的現實環節。個體的自我意識總是往類意識的道路上邁進,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意識常受到拜物化觀念的影響,而藝術作品能夠為個體排除拜物化觀念的阻礙。個體在自我發展過程中也需要藝術作品的熏陶,它能夠實現個體的特殊才能與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能力的統一。概而言之,藝術因具備上述這些特性,能夠自覺地完成對拜物化的批判。
在盧卡奇看來,日常生活批判以審美介入生活,強化了文化批判理論的現實指向。其一,審美反映絕不僅僅只是停留于現象界層面,而是注重在介入對象的基礎上改造對象,從現象入手觸及現實的本質。審美反映不同于科學反映抽象地呈現本質,它是在把握好與現象的關系上,通過現象揭示本質。由此來看,審美反映對現實本質的揭示是具有科學性的。其二,在審美的層面上,盧卡奇的日常生活批判實現了本體論、實踐論和存在論的統一。所謂的本體論,是指日常生活批判以對日常生活的本體地位的說明為前提,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日常生活批判就是一種本體意義上的批判。而實踐論指的是,盧卡奇的日常生活批判致力于改變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拜物化以及異化現狀,它提倡一種日常生活的美學化,即通過藝術的力量現實地影響人,改變個體對日常生活的態度,并實現個體真正的自我意識的復歸。它的存在論意義著重體現為始終將個體的文化生命和存在價值作為關切的重點。簡言之,盧卡奇在日常生活批判中依然灌注著他的人道主義關懷。其三,盧卡奇通過闡釋藝術的反拜物化功能,強調了藝術的革命屬性,充分詮釋了其批判理論的現實針對性。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將落腳點放在了無產階級革命之上,這種宏大的政治實踐有其展開的現實必備條件,如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成熟度等。日常生活批判主要借用藝術的力量,讓藝術充當著革命性的武器,主張用藝術作品呈現出的意義世界塑造個體的自我意識,進而反抗異化的現實社會。在這一點上,日常生活批判具備較強的現實性。
最后,盧卡奇以人個性的充分發展作為總體性的倫理構想。在盧卡奇看來,日常生活領域中存在著個體的異化問題,因而對個體性問題的關注是必要的。盧卡奇指出:“能力發展與個性發展的辯證矛盾即異化?!盵12](P625)單就能力和個性這兩個范疇來看,能力的發展建立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之上,即科學不斷刷新著個體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個體隨著認知水平的提升將其本質力量作用于對象化的外在世界;而個性特指人的內在生命,即人性的塑造和發展,它具有歷史性的特征,也就是說人的個性總是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之中。能力是構成個性發展的一個環節,個體才能的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同步的。然而,人的才能的發展與人的個性的發展之間并不是同一的,這二者往往存在著對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合理化”原則下嚴格的資本主義勞動分工,雖然提高了個體的勞動技術、協作能力,但卻限制了個體的自由個性。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之下,個體能力的提升是分工導致的結果,并不是人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個體并不是自由自覺地去發展自身的能力,那么其個性自然也得不到完善和發展了。在盧卡奇看來,個體個性與能力之間的矛盾是人在“自在的合類性”階段必然出現的現象。個性與能力的矛盾意味著個體并不是一種完整個性的人,他就不能實現由“自在的合類性”向“自為的合類性”的轉變,也就不能自覺地對抗社會中的異化現象。所以,塑造具有完整個性的人成為盧卡奇在晚年破解異化問題的基礎,這也更好地說明了盧卡奇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對個體性問題關注的必要性。
致力于實現人的個體性的充分發展意味著盧卡奇在文化批判理論上直面到具體的、現實的個人,這是其關注點從孤獨的個人——整體性的階級——具體的、現實的個人的轉變。前馬克思主義時期的盧卡奇是在抽象的層面上談論孤獨的個人,到了《歷史與階級意識》階段,他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轉而關注“總體性”的無產階級,直到其晚年,日常生活領域中現實的個人才成為他關注的焦點。無產階級在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中是總體性的具體的承擔者,對此,盧卡奇曾強調只有階級才能和總體性產生關系,并影響著現實社會。他在這個階段將“類”理解為一種神秘化的個體并與無產階級相對比,結果自然走向了無產階級。在晚年,盧卡奇對類重新作了思考,他注重勞動對類的基礎作用,并著重分析了個性與類的關系。他提到,真正的類是有個性的類,類是個人在社會中現實活動的過程,如他所言:“從本體論上說,這種必然性就造成了這樣的結果:類的個例之中的個別性所具有的自然的自在存在,會朝著自為存在的方向發展;從趨勢上說,人會變成個性?!盵12](P291)這段話闡明了個性對類的決定性作用,即個體的真正的個性表現為人的自為存在,真正個性的實現意味著類的實現。由此可見,實現類的發展的前提是實現人的個體性的充分發展。個體性的充分發展實際上就是具體的、現實的個人的發展,即強調個體在現實中的生命活動的展開。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歷史的出發點是現實的個人。盧卡奇對人的個體性的關注,表現了他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深刻理解,歷史的主體是現實的個人,個人與自然、社會、他人、自我處于一種互動關系之中,對盧卡奇而言,真正理解了個體就意味著理解了歷史。盧卡奇與馬克思一樣,都致力于建構一種理想的社會形態,其在馬克思那里表現為“自由王國”對“必然王國”的超越。盧卡奇雖然沒有具體描述他憧憬的理想社會的現實圖景,但人的個性的全面展開必定是其判斷這個社會理想程度的標尺。在這個意義上,盧卡奇對個體性問題的關注指向了未來社會,這必然超越了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中的理論構想。
四、結語
盧卡奇致力于建構文化哲學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并率先對資本主義社會展開了文化批判。其文化批判理論經歷了以文藝美學批判、物化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日常生活批判為理論重心的幾個階段,它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邏輯關系,文藝美學批判是盧卡奇文化批判理論的先導,它為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的開展提供了理論鋪墊;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是盧卡奇文化批判理論的核心,它們之間具有內在統一性;而日常生活批判實現了對物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的發展。
既往,學術界普遍認為盧卡奇的整個哲學思想內容復雜、體系龐大,如果準確把握盧卡奇思想是以批判資本主義為中心線索而逐步展開并最終成型的文化批判理論,那么盧卡奇哲學思想的理論特質就會清晰呈現出來。厘清盧卡奇文化批判理論的內在邏輯,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盧卡奇的整個哲學思想,而且也有利于我們把握國外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理論的演進邏輯。盧卡奇開啟的文化批判的理論范式,他倡導的現實批判精神,都深刻影響了法蘭克福學派、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晚期馬克思主義、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等理論流派,這些流派在盧卡奇文化批判理論的影響下確立了諸如文化工業批判理論、現代性批判理論、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等理論形態??梢哉f,整個國外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理論的演進是在盧卡奇文化批判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延展和深化。深入研究盧卡奇的文化批判理論,能夠幫助我們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命運,準確把握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新特征,同時更能加深我們對當代資本主義變化趨勢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盧卡奇.小說理論.燕宏遠、李懷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 盧卡奇.盧卡奇早期文選.張亮、吳勇立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4] R.塞耶,M.洛維.論反資本主義的浪漫主義.程曉燕譯.國外社會科學,1985,(9).
[5] H. H. Gerth, C. W. Mill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
[6] 馬爾庫什.生活與心靈:青年盧卡奇和文化問題.孫建茵譯.求是學刊,2011,(5).
[7] 劉象愚.盧卡奇早期的美學思想.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91,(1).
[8] 張西平.歷史哲學的重建——盧卡奇與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何萍.盧卡奇哲學的文化批判品格——以盧卡奇的現代性批判話語體系建構為中心.國外理論動態,2021,(4).
[11] 盧卡奇自傳.杜章智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
[12] 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下卷.白錫堃、張西平、李秋零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13] 盧卡奇.審美特性:第1卷.徐恒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14] 盧卡奇.審美特性:第2卷徐恒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