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主體角度論中華茶文化的起源和傳播
摘 要:傳統茶文化研究方法,將某一階段茶文化的表象作為獨立客觀的研究對象,常落入文化客觀主義的局限,無法揭示文化發生學深層規律。以文化主體為基點的文化發生學從文化主體角度出發進行文化研究,探尋人的世界觀、認知模式和價值追求等底層邏輯在特定歷史情境中對文化生成的決定性作用。以中國文化主體為主線的茶文化,在中華文明形成之初定居文化下產生茶文化雛形,在東方文明匯聚時期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影響下形成唐宋禪茶文化,在茶文化向世界傳播時期,面對日本和西方兩類不同的文化主體,形成不同樣態的茶文化。本文認為,從文化主體出發研究中華茶文化可以更清楚地把握文化生成規律,為未來茶文化的發展理清思路。
關鍵詞:茶文化;文化主體;底層邏輯;新考古學;禪茶;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Chinese Tea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Wang Wei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 of tea culture, which regards the appearance of tea culture as an independent and objective thing, often falls into the limit of ontological methodology and could not go deep into the law of Cultural Genesis. Cultural Genesis conducts cultural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s,to explore the decisive role of the bottom logic such as fundamental assumption, cognitive model and value pursuit in the cultural formation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situation. Based on the main line of Chinese tea culture, Chinese civilization produced the embryonic form of tea culture under the settlement cul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formation, and formed the Zen Tea Culture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under the co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during the convergence period of Oriental civilization, In the period of tea culture spreading to the world, facing the two different cultural subjects of Japan and the west, different forms of tea culture were formed. The study of Chinese tea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s can clearly grasp the law of cultural formation and clarify the think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in the future.
Keyword:tea culture; cultural subject; bottom logic; new archaeology; Zen tea;
沈冬梅《新考古學視野下的茶葉文明起源研究》一文,在《農業考古》一經發表便引起茶文化領域的熱議,大家紛紛為考古的新發現或將中華茶文化歷史又向前追溯近4000年感到振奮。與這個結論的歷史意義相比,本人則更為關注文中談到的考古研究的新方法,即新考古學?!靶驴脊艑W以文化過程研究為核心,關注歷史上的人類社會如何不斷適應變化的自然和文化環境”[1]。與傳統的考古學專注于器物類型和地層斷代相比,“新考古學的研究重點,在于對出土物進行合理的解釋”[1]。這種把出土文物放入當時特定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觀察的方法,特別強調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這與新認知科學理論的認知框架相吻合。
考古學的這一方法論轉向,對文化解釋學也有借鑒意義。一直以來,茶文化研究領域習慣把歷史事實、文化事件或者一段時間內的茶文化現象作為獨立客觀的研究對象,歸納出一些特點。這好比傳統考古學專注器物斷代一般。這種方式的文化研究很難深入到文化發生的深層根源、掌握文化發展規律。本文從文化主體的底層邏輯出發,描述中華民族文化主體的世界觀、認知模式和價值追求在中華茶文化起源、形成和傳播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以文化主體為基點的文化發生理論,即文化是以人為中心向環境不斷輻射延展的過程,在不同的環境中呈現出的文化樣態都是文化主體底層邏輯的反映。
一、文化主體與文化分層理論
人對世界的基本假設、認知模式和價值取向,構成了人的底層邏輯,人在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時,底層邏輯無時無刻不在發揮作用,產生千變萬化、復雜多樣的文化現象。任何文化現象的根源都與人的底層邏輯———哲學有關。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說:“提到茶的哲學,人們不會只想到唯美的精神。這個詞所傳達的,是我們整套融合倫理與宗教的天人觀?!盵2](P5)李萍在《天地融入一茶湯》中提出“茶道即人道”的觀點。茶道的存在,的確不在茶樹、茶葉、茶具這些實物上,“而在品茗這一人與茶的互動過程中……以人道形式呈現出來的茶道正是中華茶道的重要特質?!盵3](P221)因此,有什么樣的人文,必然會有什么樣的茶道文化形態。陳文華在談及中國茶道的本質特征時說:“作為品茗藝術的主體是人。人們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他的人生觀、世界觀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品茗活動中流露出來,尤其是在品茗意境的追求和茶道精神的理解上表現得更為明顯?!盵4]可見,文化主體所特有的底層邏輯,是一切文化現象得以發生的前提和基礎。
當然,并非所有茶文化都遵循一種哲學。在茶道世界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哲學是不存在的。根據文化主體的不同,茶文化也必然呈現出不同的文化形態。這里所謂的主體是普遍概念,小到個人主體,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喜好的茶文化;大到以國家、民族為單位的文化主體,茶文化也必然會呈現該民族或國家的文化特征。以日本茶道為例,盡管日本茶道是對中國宋代寺院茶禮的繼承,但在本國流傳的過程中,也積極地與日本自身文化相結合。村田珠光在對日本茶道定型時遵循的即是“溶合和漢之界”的原則,要在茶道中將日本文化和漢文化的融合達到最高境界??梢?,一個民族接受外來文化不可完全照搬,一定要經歷本地化的過程,才能定型為本民族文化主體所接受的活的文化。而東西方則是更大的主體范疇,這就使得我們將視野放眼于全球最主要的兩個文化陣營,以二者為文化主體進行更為宏觀的茶文化研究。東西方茶文化同樣因為文化主體的底層邏輯不同而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文化樣態。西方的茶雖然來自東方,但最終呈現出來的西方飲茶文化仍然不過是西方文化主體與茶互動產生的本地化新創造,具有與中國茶文化完全不同的面貌。文化主體的角度還可以用于分析處于不同歷史時空的文化主體,即便同屬一個國家、民族,古人的底層邏輯與今人也不相同。因此,現代人作為文化主體,不應泥古不化式地繼承傳統,而應在學習和理解古人的底層邏輯基礎上,融合歷史的、現代的、本民族和他民族的文化精華以形成現代人的底層邏輯,一味固守古人的茶文化形式,甚至將復古變成拒斥現代科技文明和非議其他民族茶文化的根據,都是無視文化發生規律錯誤的做法。
那么,文化主體在文化發生過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文化是非常寬泛的概念,人類所創造的任何物質的和精神成果都可以稱為文化。按照許嘉璐提出的文化分層理論,可以把文化分為三層:表層文化、中層文化和底層文化:“表層是蘊含在人類物質生活(衣食住行)中的文化,即服飾、烹調、器皿、建筑等,這實際上是人類運用物質以滿足各種需要的形態;中層是借助物質所體現的文化,禮儀、風俗、藝術、宗教、法律、制度等都屬這一類;底層文化是倫理觀念、審美意識和哲學思想等,實際上是包括了對待人與人(社會)、人與自然,現實與未來關系的態度?!盵5](P209)不同文化分層之間彼此交互,聯系緊密?!氨韺游幕椭袑游幕从持讓游幕膬群?,底層文化內涵滲透于表層文化和中層文化中”[5](P17)。本文認為,可以借鑒這一文化分層理論,以文化主體為出發點描述文化發生過程。文化主體是從自身最基本的觀念、模式,即主體的底層邏輯出發,來營造文化環境并推動文化創造活動。文化主體的底層邏輯包括對世界的基本假設、認知模式、行為和價值模式。底層邏輯雖然隱而不顯,卻貫穿于文化發生全過程,表層文化、中層文化和底層文化都是以文化主體的底層邏輯為基礎而生發出來的。本文將這種從文化主體的底層邏輯出發,描述文化主體如何理解并影響自然社會環境,與環境互生互動并將自身邏輯延展至環境中生成文化的過程,稱為以文化主體為基點的文化發生理論。
二、原始定居文化下人類對茶的最初利用
關于茶的起源(此處指人類利用茶葉的開始)問題,一直爭議頗多。此前雖一直有《茶經》流傳下來的關于茶的起源的“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之說,然由于“神農時代”乃跨舊石器晚期到整個新石器時代,且無確切史料證據證明,只能作為傳說姑且聽之。除了“史前神農”說,史籍中關于茶的人為傳播和利用的最早記載便是“巴蜀入秦”說,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即茶是秦占領巴蜀之后開始慢慢向外傳播開來的。加之巴蜀地處原始茶樹起源中心、次中心的中國西南地區,此一說法獲得了較多支持。不過,茶在傳播之前必然經過一個漫長的發現和利用的過程,但最初對茶的利用究竟發生在何時,始終無法確認具體時間。沈冬梅在上文中介紹,從2004到2015年的10余年間,考古人員對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的挖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并得出結論:田螺山遺址出土的三叢樹根為山茶屬茶樹植物的遺存,距今6000年左右,是先民在此人工種植樹木的遺存。至此,富有神話色彩的陸羽“史前神農”說得到進一步驗證。
傳統考古學在茶樹根系的挖掘和斷定這一步便完成了它的使命,而涉及自然、人文、社會諸領域的新考古學的工作才剛剛開始??脊艑W家們在綜合運用諸如“聚落考古學、環境考古學、生態考古學、文化考古學、植物考古學、地質考古學、疾病考古學、考古人類學,乃至動物、病理、遺傳、語言、宗教信仰”[1]等知識的基礎上,還原了古代先民所處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生存能力等,將原始人類利用茶樹、人工栽培茶樹的歷史情境展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得以窺見人與茶最初相遇的歷史時刻,再現茶文化產生之初人與環境的交互狀態。經過專家的還原,可以推斷,處于新石器時代的古代先民已經開始對動植物進行馴化,原始農業逐漸形成??绾蜻z址出土的碳化稻谷和最早的家豬都可以證明這一點。人類在對環境進行干預的同時,環境也影響著人類。由于家畜與人共同居住,動物身上的病毒會傳染給人。圍井技術發明后,人們在獲得干凈穩定水源的同時,水也成為傳播病毒的介質??绾蜻z址中發現了人畜共患的鞭蟲蟲卵,提供了人類健康面臨病毒病菌威脅的證據。原始人類抵御疾病的能力十分脆弱,實踐經驗告訴他們:既然病從口入,那么治病也應該從吃上解決?!吧褶r嘗百草”盡管是傳說,卻符合原始人解決問題的基本邏輯,至少古代先民嘗試各種植物以殺病菌解病毒,從而掌握了大量植物入藥的經驗知識的這一推測是合情合理的??绾蜻z址出土的疑似中藥罐的夾砂黑陶釜的文化特征,也與傳說中《黃帝內經》所載和神農嘗百草的時期相吻合。與跨湖橋遺址毗鄰的田螺山遺址,也發現了鞭蟲和毛線蟲等人畜共生的寄生蟲蟲卵,而田螺山發現的茶樹根,是規律地生長于人類定居場所周圍的,可以推測田螺山的原始人類已經開始人工栽培種植茶樹。至此可以初步判斷,已散佚的《神農本草經》記載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傳說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河姆渡原始人類對茶的認識和利用,應是從茶的藥用價值開始的。
這個論證過程與結論非常珍貴,對茶文化起源、茶文化的形成過程,甚至對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價值的研究都將產生深遠影響,這恐怕比將茶葉的歷史往前提多少年更有現實意義。6000年前身處寧紹平原上的原始人類,尚不能說有自覺的世界觀和認知模式,他們對環境的反應更多是出于本能。即便如此,他們對環境已經產生不小的影響。原始先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就是文明的起源,為中華文明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基因。從《新考古學視野下的茶葉文明起源研究》一文的結論可以看出,河姆渡先民在進入新石器時代后,過上定居生活,開始依照自己的經驗和認知對自然環境進行符合人類價值的改造,這便是人文之始。因為人類先有了“想要穩定下來”的意向,便有了造房子居住的需求,最初可能只是遮雨的草亭,后來逐漸發展為帶有墻壁的房屋,再后來發展為上面住人,下面豢養牲畜的干欄式建筑。群居房屋附近的公共水源也逐漸發展成水井,人們進一步掌握了造井技術,可以用來灌溉水田稻谷,并在房屋附近種植各種對人類生存有價值的植物,可以防蛇蟲鼠蟻的樟木、可以解毒的茶樹的遺存都在房屋附近被考古者發現。當人們把更多自然界的動植物和生態資源納入自己的控制范圍,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微型生態環境系統逐漸形成。這個系統中,各種自然資源、動植物資源、微生物病菌病毒等形成了新的互動關系和生態循環鏈。
從文化主體的文化發生理論分析,原始先民的底層邏輯是一種接近生存本能的自然直觀思維,他們要盡可能獲得更多更好的生存資料。在這種本能的驅使下,原始先民去采集更多的植物,狩獵更多的動物,并且有了剩余生活資料和儲藏的需要,從而有了定居的需要。定居是人類文化具有標志性的事件,有了定居,才形成一系列以人類為中心的圍繞定居環境產生需求的文化現象:定居使馴化動植物成為可能,原始農業文化逐漸形成;定居使人類的生存經驗和文化積累進入更為穩定的傳承發展階段,從而發展出更高水平的文明。定居環境是以人的意向建立起來的符合人的生存價值的環境,這里既體現了原始人類認知和行為模式,也體現了人的力量向自然環境延展過程中自然給人類的反饋。河姆渡原始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是利用和嘗試,對自然事物的長期觀察和實踐產生的經驗,是他們進一步嘗試的基礎。相比于很多其他地方的人類過早尋求神的庇護,河姆渡先民表現出更為積極的依靠人力解決問題、實現訴求的行為模式,這大概源于過往改造自然的成功經驗。寧紹平原的自然條件比較適宜人類居住,水源充足、物產豐富,人對自然進行的改造和干預比較容易取得成功,獲得自然加倍的饋贈,于是更強化了靠人力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對于疾病,河姆渡人也是比較早就開始依靠自力、利用自然環境中的物產進行自救。他們通過對自然的深入觀察和試驗,發現了各種可以用于治療疾病的藥物,而很多民族在原始人類階段,面對疾病是無能為力的,往往只能祈求神祇和巫術的護佑救助。由此我們可以基本描繪出河姆渡先民底層邏輯的特點:生存意向、對自然環境的觀察和利用、靠自身力量和經驗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
在河姆渡先民以人為中心的定居生態環境中,茶樹是以其藥用價值進入人類生活視野的。當然,不同地方的先民底層邏輯并不相同,甚至差異巨大,對茶的利用,也并不全是從茶的藥用價值開始。在云南勐海、瀾滄等地發現的古茶樹植物群落,間接證明了云南少數民族利用茶的悠久歷史。從愛茶的德昂族和布朗族的飲食習慣,可以追溯他們的祖先古“濮人”吃茶和飲茶的方式,茶不僅可以作為飲品,還可鹽腌或發酵食用,作為蔬菜的補充?!恫杞洝芬谩稄V雅》中的一段話,記錄了荊巴地區用茶熬湯,蔥、姜、橘子“芼之”,用以醒酒的使用方法。無論食用、飲用還是藥用,都屬于茶的飲食文化。如果按照文化分層理論,茶與表層文化融合,構成茶的飲食文化;與中層文化融合,構成茶藝、茶禮、茶俗等文化;與底層文化融合,形成茶道文化。此時的茶文化仍屬于表層文化階段。中華茶文化的表層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加之中國先民對自然之物的深入觀察、透徹理解和善于利用,使得茶的飲食文化一直在中華茶文化中占據主要地位,并獲得充分發展。時至今日,茶的表層文化仍然是茶對人最重要的價值。不僅如此,對茶的飲食藥用功能研究得愈精深,對茶性的認識就愈精準,這也是一切茶文化的基礎和源頭活水。
三、佛教中國化進程中唐宋禪茶文化的興盛
茶并非天生顯貴。在幾千年漫長的歷史時期,茶與其他食材、藥材相比并無超勝之處。讓茶進入文化人視野,從此登堂入室成為特殊的文化符號的歷史事件,莫過于陸羽《茶經》的問世。如果按照文化客觀主義的研究方法,應以《茶經》作為開創中華茶道的歷史節點。但若以文化主體為出發點進行分析,中華茶道的開創則是跨越唐宋幾個世紀、涉及多個階層文化主體共同創造的過程?!恫杞洝分皇遣栉幕瘡谋韺酉蛑袑雍偷讓舆^渡,茶的功能從飲用、藥用向生活品位、審美、自我提升等功能過渡的開始?!恫杞洝冯m涉及人文,但大部分篇幅仍著眼于茶的采制、品飲和器具的介紹以及歷史資料的整理收集。在茶的中層文化和底層文化形成中,僧侶階層起了重要作用。不僅茶圣陸羽從小在寺院做茶童,深受寺院茶文化的熏染,更有宋代禪茶文化成功東傳至朝鮮和日本,成為文化傳播的典范。因此本節主要以佛教僧侶為主體,觀察唐宋禪茶文化的興起與傳播。
茶在進入僧侶階層之前,已在民間流行。關于寺院興茶的記載始見于《封氏聞見記》中的一段話:“茶,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侗静荨吩疲骸箍?,令人不眠?!先撕蔑嬛?,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焙芏嗳藢⑦@一段史料解讀為,是禪寺帶動了唐朝飲茶之風的興起。其實并未見得。寺院飲茶有可能是受到民間飲茶之風盛行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因為茶的提神功能適合禪修之人對治昏沉,精進修行。寺院飲茶文化在茶文化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茶從眾多食材、藥材中脫穎而出,成為精神文化的象征,便濫觴于寺院茶禮和禪茶文化。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一直努力與中國文化融合。至唐,禪宗的興盛終于使佛教中國化步入了快車道。唐代僧侶是社會中文化水平相對較高,且對自己很有要求的一群人,在當時社會是備受尊敬的階層。盡管時而有皇權開展滅佛運動,更能側面說明佛教僧侶階層的影響之大。
以僧侶階層為主體的茶文化的發展同樣也可以分三個階段。第一為表層文化階段。為修行得道,僧侶要遵守戒律清規。少眠少食,節制欲望便是很重要的修行。很多修禪之人持過午不食戒。而茶湯能夠被允許飲用,最初確實是因其提神的特質,能夠幫助修行人減少睡眠。最初茶在寺院中的飲用方法與俗世并無二致:“茶只是僧眾在修行時用以解乏提神,禮敬三寶,并無蘊有特別的禪意,反倒與世俗儒家飲茶之旨趣別無二致”[6](P53)然茶能被僧侶階層選中,注定了它的不凡。僧侶的精進修行、儉樸克制的品行,使得茶具備了與“精行儉德之人”相宜的特質。這種特質也符合儒家“克己、慎獨”的價值追求,成為后來文人茶文化的理念基礎。
以僧侶為主體的茶文化的第二階段為底層文化階段。這是僧侶文化主體的底層邏輯向茶事活動延展的過程,并以禪茶文化的誕生為結果?!俺圆枞ァ惫副闶嵌U茶文化的緣起。禪茶文化產生的背景是飲茶成為寺院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榜R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后,禪宗得以在唐朝興盛,而“不立文字,直指內心”的宗門教旨,發展出獨特的祖師禪對機接引的教學方式。公案記錄了各派祖師在不同的事件、情境、對話中應機點化,幫助學生開悟的教學案例。在公案的傳播與交流中,逐漸產生了一些典型案例,形成一些教學效果比較好的禪語,即話頭?!俺圆枞ァ笔瞧渲斜容^有名的?!蹲嫣眉分嘘P于“吃茶去”話頭的記載共有八處。根據這八個案例的描述,可大概知曉“吃茶去”的話頭往往被用于“有所求”的情境,提示當事人,平常心是道。所謂言語道斷,不如向行、住、坐、臥、吃茶這些最平常之事中參悟??梢?,茶成為禪宗“吃茶去”公案的主角,并非由于茶有什么特殊,恰恰是因為它的平常。因此,理解禪茶的根本并不在于挖掘茶的特點,而在于對禪的理解和把握。禪正是僧侶主體的底層邏輯?!蹲嫣眉分兴涊d的“吃茶去”公案發生于唐代,“是禪味十足的接引之語,既無過分追求玄妙之處,也沒有宋代以后膠柱鼓瑟死參話下的那般執著”[7]。這些公案體現了文化主體的底層邏輯是一顆平常心,也反映了當時禪宗初興時的純然狀態。
以僧侶為主體的茶文化的第三階段為中層文化階段。雖然一種文化一旦成為經典,就難逃被模式化的命運,但文化主體底層邏輯一定程度的模式化也是主體文化向周圍傳播的有效方式。以祖師禪為代表的唐代禪,雖然靈活機敏,卻也不斷讓位于以公案禪為代表的宋代禪。佛門中禪與茶的關系也從較不穩定的公案,逐漸“以更為普遍和穩定的茶禮的方式流傳下來……既存續了茶在佛門儀軌中的日用常行之功效,也適度保留了茶所帶有的機鋒轉語之色彩”[7],茶也從一種修行的情境,轉變為“禪茶”,一種修行的法門。茶禮的形成和廣泛應用,在《百丈清規》和《禪苑清規》中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禪茶文化和寺院茶禮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佛教中國化的歷程。茶禮和禪茶最終成為僧侶茶文化之中層文化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具備了向其他文化主體普及的方便形式,并趁儒釋道三教合流之勢,逐漸向俗世各階層傳播。不僅如此,以禪茶和寺院茶禮為主要內容的茶文化也借由禪宗傳往日本,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礎。
四、面向不同文化主體的茶文化傳播
日本茶道可以說是對中國禪茶文化的內在精神繼承得最好的范例。茶第一次傳入日本大概是在唐朝,作為唐朝皇帝賜給日本武圣天皇的禮物。還有一部分是留學中國的僧侶帶回的茶樹種籽。茶在日本當時只有貴族和僧侶有所接觸,并未得到普及。后來隨著唐朝的衰落,模仿中國文化之風減弱,日本的茶園和飲茶文化都荒棄了,第一次傳入以失敗告終。第二次傳入是在宋朝,以榮西為代表的留學僧侶,再次成為將茶文化傳入日本的主力。榮西的主要成就是將禪宗臨濟宗的法脈傳到日本,發揚光大。榮西留學的時代,正值“禪茶一味”在宋朝大為流行,佛門茶禮和清規在禪門逐漸確立的階段,且臨濟宗的圓悟克勤正是“禪茶一味”的代表人物。榮西是將禪茶作為禪宗的一部分引入日本的。他所著《吃茶養生記》成為開創日本茶文化的《茶經》式的著作。日本茶文化最初的傳入與佛教密不可分。雖然茶文化在引進日本之初的一段時間,受到貴族武士階層的追捧,一度走向奢華攀比,但在珠光、紹鷗、千利休等人的努力下,撥亂反正,以禪為茶道之最高理想,以“溶合和漢之界”為原則,進行了一系列改良,終將宋代的禪院茶禮改造為日本茶道延傳至今。
對比今天的日本茶道與中國茶文化,二者已經相去甚遠,卻很難說誰更接近于宋代茶道。日本茶道通行的品飲法是與宋點茶法類似的抹茶道,中國現在的品飲法則以明朝興起的瀹泡法為主;日本茶道具有根深蒂固的禪宗色彩,而中國茶道則是儒釋道文化和世俗文化融合的產物。這些不同正說明文化主體在文化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唐宋時期是中國茶文化迅速發展的階段,各階層都在形成屬于自己的茶文化。民間的茶俗、茶禮,儒家文人的茶書、茶詩、茶會,皇家隆重奢華的貢茶制度,寺院莊重虔敬的茶禮、禪茶等,各種文化樣態百花齊放。而日本茶道是百花叢中過,只采禪茶這一朵,因為擔負起傳播責任的主體正是禪宗的僧侶。日本茶道中有濃厚的禪宗味道,雖然一定程度走向了本土化和世俗化,但禪宗的文化血統一直未變。日本茶道從中國茶文化的弱水三千中只取一瓢飲,卻取到了源頭活水。因為這一瓢飲中,蘊含了中國茶道的基本基因,即中國文化的底層邏輯。因此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內在追求和認知模式是相通的,都是導向物我合一和內在的精神追求。相比之下,茶傳入西方則因為文化主體完全不同的底層邏輯而成為另一個故事。以荷蘭、葡萄牙、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用近代資本主義的強盜邏輯對中國茶巧取豪奪,犯下的滔天罪行今天仍余毒難除。
西方殖民者從大航海時代就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展開資源掠奪的競爭。征服和掠奪一直是西方世界的底層邏輯,而這個底層邏輯的思想根源是古希臘羅馬時期就出現的主、客二分的世界觀??陀^事物是與人相對立的存在,人要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為人所用。這個底層邏輯與東方文化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世界觀存在根本差異。西方殖民國家將新發現的地區和民族均視為可以利用的對象,在價值追求上僅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加上科技的發展為西方邏輯橫行全球提供了有力支持,東西方文化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相遇了。到19世紀,雙方力量對比已非常懸殊,西方邏輯強勢席卷世界,所到之處誓把一切都納入西方邏輯框架之下。這種情境下茶文化傳到西方并非真正的文化傳播,因為缺乏文化傳播主體的主動參與,而是西方主體單方面將茶看作“客觀事物”和被掠奪的對象。這樣的“傳播”由于雙方的對立,底層邏輯南轅北轍,造成“傳播”結果也是自說自話的兩套系統。
茶的好美讓西方世界為之瘋狂,在茶傳入西方短短不到百年的時間,就從宮廷到民間掀起了狂熱的飲茶之風。然而他們只是把茶葉當作商品去消費,把茶樹當作一種植物去研究,極少想到借助茶去了解茶文化和東方文化。由于對文化的漠視,西方人對茶的認識起初也是錯誤百出。例如,很長時間在西方都存在一種錯誤觀念,認為紅茶和綠茶是出自不同的樹種。這一誤會直到19世紀下半葉才逐漸解除。西方民眾曾一度追捧用化學顏料制成的染色茶,以為這是名貴綠茶才有的制作流程。還有西方由荷蘭和英國制定的茶葉分級系統,雖然用的是小種、白毫等中國茶的名稱,卻只是以外觀相似為評判標準。西方殖民者從中國偷茶樹種籽和樹苗,在殖民地試種植,卻因沒有相關技術,屢種不活。即便種活,卻無法制作出像樣的中國茶。由于他們對于茶葉制作中間過程的知識完全空白,只能根據成品茶的外觀來仿造1?!拔鞣饺私涍^長時間的摸索、碎片知識的拼湊、加上主觀臆想,終于在殖民地大規模種植茶樹成功以后,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制茶方式和評價標準,后又與機械化工業生產相結合,創造出CTC紅茶這種工業化產品,總算滿足了西方世界對茶葉的海量需求。而在此前漫長的過程中,西方世界的茶葉供應仍然主要來自中國。然而中國得到的,并不是白銀萬兩,而是成噸成噸荼毒中國百姓生命、摧毀中華民族精神的鴉片,以及堅船利炮的攻擊、無休止的割地賠款和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8]。
茶被納入西方世界框架下便沒了當初的味道。西方科技催生的機器化生產把茶葉作為一般食品原料進行加工處理,徹底失去了中國茶豐富的層次和精妙的口感,代之以氣味濃烈、千篇一律的西式紅茶。而這種工業化生產的CTC紅碎茶經過幾代人的消費,完全改變了西方人的味蕾,讓他們喪失了品鑒味道精妙的中國茶的能力??梢娢鞣街趁裾呗尤サ闹皇遣柚?,而未得茶之魂。茶這種植物與西方文化主體相遇生成的茶文化,是以商品經濟和工業化大生產為底層邏輯的產品文化。而對于需要進行精確控制,經驗把握,手工炮制,味道豐富但無“標準”可言的中國茶,由于不符合西方對所謂“標準化”的需要,逐漸被邊緣化了。曾經以最大的茶葉貿易港聞名全世界的廣東,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換取外匯建立了多家國營茶場,卻也必須按照西方標準生產紅茶2。
西方世界的茶文化是西方文化主體底層邏輯的產物,19世紀中國文化主體由于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處于絕對劣勢,并沒有主動參與其中,因此西式茶從產品到文化都有別于中國茶。茶是一種產品,卻不是普通的產品,而是物質和精神相結合的文化產品。中國茶的美妙之處,就在于它的變化無窮。中國文化傳統講究物我合一、知行合一,善于在與物的互動中駕馭各種因素和不確定性,損有余而補不足,達到中庸之境。而西方文化是追求確定性的文化,要消除不確定性,按照標準化的思路來處理茶,得到的也只能是確定且單一的口味?!爸袊杩纱址譃榱蟛桀?,發酵(氧化)程度從零到百分之百,其間蘊藏著無窮的可能性,甚至每棵茶樹、每一批采摘的茶葉,都能制作出不同的味道”[8]。但西方的生產方式卻將這無窮的可能性,簡化為一種確定性的標準。統一的機械化、流水化作業生產出來的茶,有了統一的產品品質,卻失去了豐富的文化個性。盡管如此,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西方邏輯也有它的優勢,簡單化、標準化、形式化,讓茶產品和茶文化迅速在世界各地傳播,并躋身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首。
五、以文化主體的生成發展為原動力的茶文化傳播
以文化主體為基點的文化發生理論作為一種文化解釋和文化研究方法,從主體視角出發,能夠比較清楚地還原文化現象發生的情境,把握文化生成之根本。如果說對客觀文化現象和文化事件的研究是知其然,那么從文化主體角度出發進行文化發生情境的還原則是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隱藏在紛繁現象背后的文化發展規律才能顯出端倪。例如,令中國茶學界困惑不已的中國茶文化精神的總結提煉問題,如果從文化主體的角度闡釋,或許會有不同的發現。提煉總結茶文化精神的動因有二。一是對標日本茶道。日本茶道有“和、敬、清、寂”的核心理念,有完善得近乎苛刻的禮儀規范,有嚴格的家元制傳承模式,這些特點讓日本茶道的輪廓非常清晰。而中國茶文化很難總結出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特點。二是現代西方學科體系和研究范式的要求。對茶文化特點進行歸納總結是對學科概念進行定義所必需的。
第一個動因如果按照文化主體的角度分析,日本茶道之所以特點鮮明,是因為最初把茶傳到日本的是佛教僧侶,引進的內容也不是全部的中國茶道,而是宋代禪院茶禮,輔以一些必要的茶知識。雖然經過近千年的流傳,日本茶道中的禪味有所變淡,但因為傳入的時候比較純粹,仍然保持著較高的濃度。而今天中國茶文化中禪的濃度不高,不是因為中國禪茶文化的內涵不及日本,而是禪茶最初只是唐宋茶文化的一部分,再經過歷史的流變和文化的融合,禪味早已被沖淡。中國茶文化之難以定義和概括,正是由于多元文化主體和歷史流變疊加,使得茶文化的核心要素有些面目模糊。雖然模糊卻又包羅萬象;雖然莫衷一是,卻又有無限可能。好比面對混沌世界,認知的發生必須首先以某個主體為基點,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涌現出知覺現象。如果不基于一定的主體,把文化現象完全當作客觀對象去研究,如此復雜的多元主體文化現象就會變得模糊混沌。只有抓住文化主體,理解其底層邏輯和演變歷史,才能從根本上把握茶文化發展的脈絡。
如此則第二個問題也迎刃而解。我們完全可以根據中華茶文化形態的特殊性,建立適合中國情況的敘事結構。因此,概括不出中國茶文化的普遍性核心價值不足為慮,兼容并蓄或許正是我們的優勢。
真正值得憂慮的是這樣一個更大的問題———文化主體底層邏輯的建立。中國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之源,這個源頭應該蘊含各種茶文化最初的基因。在唐宋乃至明清,我們絕對有這個自信。中國茶道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盡物性”。何謂“盡物性”?李萍在《天地融入一茶湯》中提出“……中國茶道都具有不離茶性、不脫茶這一實體的即物性”[3](P10)。本人認為,可以進一步將“即物性”總結為“盡物性”?!吨杏埂酚醒裕骸拔ㄌ煜轮琳\,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币虼?,“盡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文化獨特的價值追求。與“即物性”相比,“盡物性”更能體現主體的意向性?!氨M”有“物盡其用”之意,反映主體把對物的理解和開發做到極致的追求。因為有“盡物性”的態度,中國人對茶性的了解最透徹,對茶的飲食藥用功能開發得最全面,中國茶道才得以成為世界茶道之源,于無形中生出千變萬化?!氨M其性”是中國古人的認知實踐模式,古人的底層邏輯即使今天看來仍具有一定合理性,甚至先進性,致使很多今天的茶人主張崇古,這固然可以理解。但若以文化主體底層邏輯的角度去分析,就會發現問題所在。絕對的崇古等于只接受古人的做法,以古法為評判標準,排斥今人和其他文明的茶文化形態。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以繼承傳統為借口排除異己,并不利于傳統的現代轉化和創新。更何況持這種觀點的人也未必真正做到在底層邏輯層面理解傳統,如果只是在表層文化和中層文化上復制傳統,無異于東施效顰。因此,中國茶文化重新強大起來的前提實際是現代國人在底層邏輯上強大起來。這既需要學習繼承傳統文化中底層邏輯的合理性,也需要吸納現代科技文明、商業文明等西方文明的精華。
其次,文化主體應該具有主體意識和文化自覺。在中國茶向西方傳播的事件中,茶文化是缺位的: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強勢所致,另一方面也和中國文化自身被不斷沖淡,中國人丟失了文化主體意識有關。還是以日本為參照,同樣是在東西方文化碰撞時期,面對西方文化強勢來襲,日本學者岡倉天心所著《茶之書》體現出很強的文化主體意識,即便身處文化劣勢,也要主動將日本茶道的文化價值介紹給西方社會。這是一種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對本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都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才有的理性的自信。該書確實在西方產生很大影響,以至于很長時間西方人只知日本茶道,而不知中國也有茶道。彼時中國人只是把茶當作商品出售給西方,不僅沒有向西方介紹中國茶文化,甚至連茶樹栽培和茶葉制作方式都諱莫如深,不愿外傳。這里體現的是商業競爭的底層邏輯,而不是文化交流的開放包容。
文化主體意識的淡漠和文化內涵的丟失涉及文化傳承問題。顯然明清時期并沒有很好地傳承唐宋茶文化遺產。本文在前面一直強調文化主體的底層邏輯,因篇幅所限并未過多談及文化形式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重要性。我們再次對比日本茶道,不難發現文化形式雖然不能保存文化底層邏輯的全部信息,卻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上極具效率。日本茶道即是以高度形式化的內容將禪宗的底層邏輯盡可能多地傳承了下來。作為日本茶道原型的宋代寺院茶禮,也因為走向形式化,而比祖師禪、公案禪更具有傳播力。即使世俗的茶禮、茶俗,也因為有固定形式,而比文人茶文化更有生命力,很多茶禮、茶俗至今仍在民間廣泛流傳。因此,中國茶文化要走向世界,作為文化主體的中國茶人除了需要掌握先進的底層邏輯,還需創造出適宜各類文化主體的茶文化形式,以輔助并推動茶文化傳播。
隨著中國文化主體的形成、成熟,中華茶文化從萌發走向了興盛。而近現代東西方文化碰撞又為中華茶文化的發展或轉型提供了新的要求或路徑。歷史落在當今中國茶人肩上的擔子著實不輕。首先,今天的中國茶人應有包容態度。我們應該理解,不同的文化主體根據其底層邏輯會產生不同的茶文化現象,不應把茶文化理解為固定的客觀對象、歷史事實,更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茶文化理論。其次,中國茶人應該更深入地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也應該更積極地擁抱現代科技。作為文化主體,我們的底層邏輯直接決定現代中國茶文化的格局和形態。過去幾十年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的茶文化前輩,已經面向現代世界,在茶的表層文化和中層文化方面做出很多創新。如今是時機去思考和挖掘茶的底層文化了。如果能按照文化主體的文化發生理論梳理中國茶文化,定能讓混沌的現象變得愈加清晰。最后,中國茶人還需回歸到做好自己的茶文化和茶產品。底層邏輯再好,也需要好的茶文化和茶產品作為載體和形式呈現。在底層邏輯積累提升的基礎上,茶文化的底層文化、中層文化和表層文化齊頭并進、共同發力,由此形成的文化能量就會勢不可擋,對外傳播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參考文獻
[1] 沈冬梅.新考古學視野下的茶葉文明起源研究[J].農業考古,2022(2).
[2] (日)岡倉天心著,谷意譯.茶之書[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3] 李萍,等.天地融入一茶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 陳文華.論中國茶道的形成歷史及其主要特征與儒、釋、道的關系[J].農業考古,2002(4).
[5] 許嘉璐.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M].北京:中華書局,2017.
[6] 胡適.胡適之禪宗考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7] 谷文國.《祖堂集》與禪茶文化[J].農業考古,2021(5).
[8] 王巍.“道"的認知模式下的中國茶道論[J]云夢學刊,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