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的自然觀與社會觀
摘 要:楚文化是一種綜合文化,涉及政治、經濟、藝術、思想等方方面面,在每一個方面,楚文化都表現出其相應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有些文化甚至一直影響到我們今天的生活。楚人對自然和社會的看法也有著自身獨特的見解。對于自然的觀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寄情山水”是楚文化的基礎;對于社會的存在,“共利共給”“適者生存”“流通往來”是楚文化的核心。
關鍵詞:楚文化;自然觀;社會觀;
一、楚文化中的自然觀
(一)道法自然。
楚國先民從一開始就是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頑強生存?!对姟ば⊙拧げ绍弧防镉小按罓栃U荊,大邦為讎”,朱熹對此注解為“蠻荊,荊州之蠻也”,荊山一帶早期惡劣的自然環境,不僅沒有遏制楚人的繁衍,反而磨練了楚人堅強的意志。他們順勢而為,總是能從自然中汲取到生存的滋養,而楚人對自然的看法也因為離自然的距離更近而更加真切。
眾多的歷史文獻中,都有關于楚人是“祝融”的后裔一說。祝融被譽為“火神”,火對于早期古人的生活可以說是性命攸關的,沒有對自然的了解與熟悉,楚人也是不能將“火正”一事做到盡職盡責的。
除了掌管“火事”,“火正”一職的另外一項重要任務是觀象授時?!爸乩柚?,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時之官,故堯命之使敬順昊天”(《尚書孔傳》)。農業社會,觀天象以授農時關系到民眾生死存亡,當然要挑選精通天文歷法的人,楚人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他們最懂自然。
正是楚人對自然的研究,影響了老子這樣的偉大人物。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楚人對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所謂“道法自然”,是“道”以自身為法則,而現實世界的“自然”,同樣也是以自身為法度。楚人對于現實的自然,更多的是借勢而用;他們可以用“問鼎中原”來挑戰人文社會,卻從未對自然發起一爭高下的戰斗。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華文化中最為典型的哲學觀之一,對于其理解也有各家各派的不同。從文字上看,最早“寫”出這一思想的,應該是繼承了老子思想的莊子。他借孔子之口,表達了“人與天一也”和“有人,天也;有天,亦天”(《莊子·山木》),以及“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觀點?;谶@樣的思想,楚人在建筑方面充分地表達了與自然相融的特點?!俺ㄖ儆诮ㄖ懂牭摹申@文化’,是古代中國南方建筑文化的主體……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筑體系,向來注重與自然的高度協同,尊重自然,體現‘天人合一’的境界”(2009,夏晉)。
對于楚人的“浪漫主義”,有學者認為,從思想根源上講,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敖裉烊藗冎阜Q楚人‘浪漫’、‘非理性’的東西是其‘天人合一’宇宙論的反映,是古代世界人類思維的一個普遍現象,今天人們看來非理性的東西在古人那里它就是理性和真理”(2005,王紀潮)。所以,類似屈原《九歌》里描繪的“天”“地”“神”“人”交織一起的浪漫場景,在楚國先民的眼里其實是很常態化的感覺,因為從最高的“天”到最低的“人”,始終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楚地流傳的“知音文化”同樣也反映出這樣的思想。伯牙摔琴以謝“知音”子期,成千古佳話。楚人善樂,應該是得源于楚國的“尚巫”,在一些祭祀活動中,“天”“人”之間的意識交流,逐漸融入楚音之中,形成楚國音樂的豐富內涵。
(三)寄情山水。從荊棘叢林中一路走來的楚人,對自然山水有著濃厚的感情。
1970年,湖北神農架林區經國務院批準建制,成為中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劃。神農架林區地處鄂西,東與??悼h接壤,西與巫山縣毗鄰,南靠興山縣,北倚竹山縣,自然山水得天獨厚?!吧褶r”之名源于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在此“架木為梯,采嘗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穡”得“架”之名。原始森林的蠻荒沒有阻礙楚人的發展,相反在這樣豐富的自然山水饋贈中,楚人找到了更多的賴以生存的資源,也對山水文化寄托了深厚的感情。
歷史上,與道家思想一脈相承的道教,從來都是將其道觀修建于深山密林之中,一方面遠離塵囂的清靜自然環境被認為是修道的基礎,另一方面,對于山水自然的情感依托也是其擇地原因。不僅道教如此,民間亦如此。宋代的米芾,身居襄陽,號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儼然以楚文化的繼承者的身份示人,其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對山水文化倍加推崇的米芾,祖籍山西,遷就楚國故地襄陽后,飽受楚文化熏陶,自稱是楚國羋姓后人,其自刻“楚國米芾”的朱文印章,就是最好的佐證。
米芾愛自然山水進而發展到對石頭的癡迷。米芾拜石的故事廣為流傳,平日里喜好收藏各類奇石賞玩,在安徽無為做官時,因偶遇一塊形狀怪異的石頭,如見至寶,命人取來官服朝笏,對著石頭一拜再拜,連稱“石丈”。此事雖為眾人作為笑談,但是“石癡”的名號至此得名,“楚國米芾”也將楚人對山水的寄情用最“癲狂”的形式發揮了出來。
二、楚文化中的社會觀
(一)共利共給。
道家文化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老子《道德經》提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钡乃枷?,可以反映楚人對社會公平的理想看法。人類社會的弱肉強食不應該成為社會的存在法則,只有奉行天道,以富濟貧,才是最好的社會存在。
不滿于周王朝對楚國的輕視,帶著諸侯平等思想的楚莊王終于在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借伐陸渾之戎,觀兵于周疆,向周朝大夫王孫滿問天子九鼎之大小輕重,有取而代之之意。雖被王孫滿以“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嚴詞拒絕,但以蠻夷位卑之身,欲求平等之心表現得非常明顯,甚至直接觸碰到制度的限制。
秦末,楚國故地大澤鄉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因不滿秦朝暴政,也是帶著不甘卑微茍且的生存理念發起了對強勢階級的反抗。鴻門宴上,范增屢次安排了刺殺劉邦,都被項羽制止,其原因竟然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不忍心“恃強凌弱”,在屢屢“示弱”的劉邦面前不愿以“損不足以奉有餘”的態度得到一次“勝之不武”的成功。
同樣是道家核心人物的莊子,進一步提出“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莊子·天地》)的觀點,將“平均思想”更加直白地表達出來?!肮怖薄肮步o”才能實現“悅”和“安”。
楚文化中的“平均思想”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楚地的后人?!逗鬂h書·劉玄傳》記錄,“王莽未;南方饑饉……新市人王匡、王鳳為平理諍訟;遂推為渠帥;眾數百人……聚減于綠林中”,這就是殺富濟貧的“綠林好漢”之淵源。發源于現湖北荊州一地的綠林軍,也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共利、共給”楚文化彰顯。
(二)適者生存。
惡劣的環境造就了楚國先民的超凡適應能力,自然選擇的結果不斷加深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適者生存也被他們看作社會存在的邏輯。歷史上,楚國給人以“尚武”的形象,不斷征伐,曾一度成為當時疆域面積最大的國家。楚國先民在荊山一帶披荊斬棘、開疆拓土,而與“三苗”“九黎”等被中原“夏人”看作“蠻夷”的部落形成“共生”關系,足見楚人的環境適應能力。
不斷吸收融合其他文化,逐漸使楚文化的構架堅實牢固。拿禮儀來看,直到楚昭王,楚人對男女之間的禮法儀都不是很在意,只是在于諸夏各國的交往過程中,逐漸認同和接受“夏人”禮法。吳國攻楚,楚昭王與妹妹季羋出逃,鐘建曾經背過季羋,后來當昭王要安排季羋婚嫁時,她回復,“所以為女子,遠丈夫也,鐘建負我矣。以妻鐘建,以為樂尹”(《左傳·定公·定公五年》)。諸夏禮法已經深深影響到楚國文化。
楚國文字也反映出與諸夏文化的交融。楚國初為蠻夷弱國,其文字是落后于語言的,應該是在學習“夏人”的文字后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這一點,從出土的楚國銅器銘文和楚簡可以看出,與周代各國文字基本相同。但是楚人是不甘于“生搬硬套”的,文字筆畫寫法也在力圖求變,蟲書與鳥書的出現也是一種文化引入后的本土變化適應。
物質層面來看楚人的環境適應力,也是可圈可點。地理和氣候饋贈楚人糧食種植的良好基礎,而“水耨”(用水把雜草漚爛,使稻得獨生。)之法,則是楚人依據南方豐水的優勢,不同于北方的種植技巧,順應自然,高效省力。充沛的糧食供給,為楚國的社會穩定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三)流通往來。
楚人好動,從其四方擴張領土的舉動就可以看出。因此楚人對社會群體的看法,也少不了流通往來的運動。即使是一度萎靡不振的楚莊王,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思考,果然,時機成熟,開啟了東征西伐,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成就春秋霸業。
官制流通應該說是楚國對古代社會管理制度改革的巨大貢獻,那位膽敢向周天子索要爵位的熊通,在被拒絕之后,一氣之下自封為王,成為威風八面的楚武王。也是這位楚國國君,開創先河,將分封管制改為縣制,使下設管理機構少了世襲,多了流通,縣一級的行政負責人由國君親自指定。這樣一來,封閉的地方割據被打破,地方管理的流動性增強,中央集權更容易實現。
楚人對商業流通是不排斥的,這一點與北方夏人的“士農工商”有些不同。楚國“重商”,漢代桓譚的《新論》里描述,“楚之郢都,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為朝衣鮮而暮衣敝”,楚國都城熙熙攘攘的人流、車流,連早上出門穿的干凈衣服,晚上回來都擠得臟兮兮了,都市民眾往來如此,社會流通效率可見一斑。
另一個反映楚人善于接受社會流通變化的事實就是楚國的多次遷都,根據歷史考證,在楚文王、楚昭王、楚惠王、楚頃襄王、楚考烈王任上,都有過遷都,其中楚考烈王還曾兩次遷都。盡管每次遷都都有這樣那樣的一些迫不得已的原因,但一再放棄,又一再重建,首先需要拿出推倒重來的勇氣,其次還要有迅速恢復元氣的能力,而這兩點,楚人都做到了。得益于楚人對社會流通的高度重視,在他們看來,社會元素的變化已是見怪不怪,而復蘇效率對于楚國從來也不是問題,國都因勢而變的頻繁就能夠理解了。流通往來的社會觀是楚國能夠前后延續八百年歷史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潘顯一.簡論道教的“山水”美學觀[J].中華文化論壇,2014,6:101~107
[2] 夏晉.中國古代楚國建筑的“天人合一”建筑觀[J].咸寧學院學報,2009,2:127~128
[3] 王紀潮.楚人思維中的“浪漫”和“理性”問題[J].江漢論壇,2005,5:87~92
[4] 王生鐵.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質[J].世紀行,2004,6:3~4
[5] 王俊君.楚文化“天人合一”在建筑觀上的體現[J].安徽建筑,2006,9
[6] 袁雁,李閻魁,楊立峰.地域文化導向的遺址周邊地區規劃與建筑設計研究-- 以武漢佳海服裝工業城為例[J].華中建筑,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