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農-牧-菌”循環農業體系構建與技術實踐
摘 要:因地制宜構建農-牧-菌循環農業體系、研發配套關鍵技術并集成推廣應用,有助于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與農業綠色產業發展,其有效實施 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總結了近10年福建省在農-牧-菌循環農業體系優化構建與關鍵技術研究方面的進展與應用成效。系統闡述了養豬場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與菌業高效生產、農牧菌廢棄物資源化高效循環利用與有效鏈接技術、農牧廢棄物-食用菌循環農業綜合開發體系及調控技術;深入探索了有益微生物菌劑篩選、主要接口技術優化、高效栽培基質研發、溫室氣體有效減排、復合體系碳中和等集成創新及其技術集成應用;深入分析了科技創新帶動鄉村循環農業開發與促進鄉村綠色低碳發展的有效作用,提出深化現代循環農業的研究方向及其重點技術攻關內容。通過“農-牧-菌”循環農業體系構建與技術實踐,力求為新時期福建省乃至于南方各省現代循環農業高質量發展及技術集成推廣應用提供有益參考與實踐借鑒。
關鍵詞:福建;農-牧-菌;循環農業;體系構建;主要技術;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echnical practice of the circular agriculture of planting
industry-animal husbandry-edible fungi in Fujian province
CHEN Hua YE Jing LIU Penghu WANG Yixiang WENG Boqi
Agricultural Ecology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jian Key Laboratory of
Agro-Ecological Processin Hilly Red Soil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Juncao
Technology, Fujian Agn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In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optim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cycling agriculture system of planting industry-animal husbandry-edible fungi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performing in-depth research and promoting related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will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ystems, in which human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 This study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 main progress of our project team, in the optim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 planting industry-animal husbandry-edible fungi circular agriculture system and the 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ies from the past decade; the specific focus was given to the recycling system for pig farm waste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n the mushroom industry, recycling system of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mushroom resources and produc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ptimization and regulation based on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wastes-mushroom development systems,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such as breeding new varieties of edible fungi, screening beneficial microbial agents, optimizing main interface technolog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fficiency cultivation substrates, effectiv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and system carbon dioxide neutralization wer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upon.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experiences and main less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s driving rural industry, promo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integrated promotion. Moreover,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for deepening modern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related key technical breakthrough informatio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echnical practice of planting industry-animal husbandry-edible fungi circular agriculture w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veloping modern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Fujian Province and potentially other southern provinces.
Keyword:Fujian; planting industry-animal husbandry-edible fungi; recycling agriculture; system construction; main technologies;
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各地深入探索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與配套技術,取得了良好成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種植業秸稈量超過7億t ,養殖業廢棄物接近40億t[1]。福建省農牧菌業廢棄物資源總量超過0.5億t,但是有效處理率不到50%,鄉村面源污染仍然由農牧菌業廢棄物排放所致,尤其是養殖業糞尿排放,使小流域水體超出適宜負荷量的31.6%;雖然通過有機肥生產、食用菌栽培、沼氣開發等消納了農牧菌業廢棄物總量的40%,其余60%農牧菌業廢棄物則有待于實施循環利用,發展現代循環農業的潛力巨大[2]。近十年來,福建省在現代循環農業創新研究與集成推廣及其生產實踐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為現代農業綠色發展與鄉村產業振興探索了新的途徑。
以食用菌產業綠色發展為牽引,加快研發并形成農-牧-菌循環農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為鄉村產業振興與農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積極貢獻。充分利用農牧業廢棄物,既生產優質菌物產品,又轉化消納有機廢物[3]。進入新發展階段,農-牧-菌循環農業也面臨著如何固碳提質與節能減排的新課題,既要充分開發利用農牧廢棄物,創新高效循環利用技術,實現優質生產與農民增收,又要做到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著力探索高效循環利用與便捷技術方法[4],創立農-牧-菌體系碳中和新途徑。因此,本文在總結概述了福建省農-牧-菌循環農業體系中不同生產模式成效及其生產技術研究進展[3,4],并提出深化探索與集成推廣應用的對策,為鄉村現代農業綠色發展與循環農業轉型升級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借鑒。
1 農-牧-菌循環農業體系優化構建的總體思路
以農業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農牧菌業結合與不同要素有序匹配,以有效消納種植業與養殖業廢棄物作為重要目標,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可調控的原則來優化設立鏈接環節與接口技術,因地制宜設立農牧耦合、農菌復合的高效循環利用環節,使之合理匹配,循環利用,推動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有效融合發展,促進與完善現代循環農業的綠色生產,有效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助力鄉村產業振興與農民增收致富。就總體發展思路實施過程而言,則需要把握5個方面要點:
一要開展農牧菌業廢棄物利用及其風險評價。農業廢棄物產生與污染風險評價的目的在于明確農牧菌業廢棄物產生量及其對鄉村生態環境影響與負荷狀況,要深入分析種植業秸稈、養殖業糞便和食用菌菌渣等廢棄物去向及其再利用匹配特征,重點評價區域種養業廢棄物負荷及其區域耕地或者農田的適宜承載力。調研結果表明,福建省農牧菌業廢棄物資源總量超過0.5億t,發展現代循環農業的潛力巨大。通過有機肥生產、食用菌栽培、沼氣開發等,大約消納40%農牧菌業廢棄物總量,約32%小流域水體超出適宜負荷量,鄉村面源污染主要由農牧菌業廢棄物排放所致。長期定位觀測點數據顯示,長期施用豬糞鴨糞配置的有機肥,與對照處理相比,氮的利用率提高12.3%,蔬菜硝酸鹽含量降低19.6%;連續3年施用雙孢蘑菇菌渣生產的專用肥(菌渣造粒)可提高水稻產量8.9%~12.5%;稻田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3.6%~8.7%;化肥和牛糞有機肥長期配施,可分別降低蔬菜硝態氮、亞硝酸鹽16.6%、13.3%。試驗結果表明,連續5年施用菌渣有機肥10 t·hm-2,可替代傳統稻作50%化肥施用量(以純N養分核算)的投入,且稻田連續5年施用復合有機肥可消納菌渣量60 t·hm-2,同時有效減少雙氰胺化學添加劑使用量,減少化肥投入成本,保護稻田生態環境[5]。
二要強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技術攻關與應用。在農牧菌循環農業體系中,要優化構建以食用菌生產為核心的轉化平臺,有效利用作物秸稈與養殖廢物栽培食用菌,以菌渣等廢棄物生產優質有機肥,進而再進入農田生態系統,實現循環利用。栗方亮等研究了菌渣作復合有機肥造粒粘結劑的技術,并改進了有機/無機菌渣復合肥制備工藝與產業化技術[6];王煌平等探索了菌渣生物炭制備技術,利用帶土雙孢蘑菇菌渣作為粘結劑,替代高嶺土等原料生產有機/無機復合顆粒肥與酸化土壤調理劑,以有機/無機復合顆粒肥、化肥分別施入土壤后15 d,其氮素損失率分別為8%、41%[7];以菌渣為堆肥主料生產有機/無機復合顆粒肥,再以菌渣有機顆粒肥+菌渣生物炭+有益微生物菌劑作為稻田基肥[8],其水稻作物氮肥利用率比對照處理(普通有機肥)提高23%;連續2年施用菌渣生物炭,有助于菜地酸化土壤改良,菜地土壤pH提升0.4~0.5個單位[9]。其中篩選堆肥高溫菌劑是重要環節,其有助于農牧菌業廢棄物高效分解,對微生物豐富和群落變化具有明顯影響;王義祥等在豬糞渣+鴨糞便的堆肥中添加高溫發酵的菌株后,可縮短堆肥發酵時間5~7 d[10];劉波等按照不同作物生長需求,在發酵料中分別添加不同的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生物菌劑、生物質炭,研制不同系列的專用肥料、復合肥料、藥肥基質、生物炭調理劑等產品;并實現產業化生產,其應用成效十分顯著[10,11]。
三要探索影響農牧菌體系循環轉化內外因素。農牧菌業多級循環利用模式合理與否?則取決于廢棄物中碳、氮等物質轉化效率及其環境響應。陳鐘佃等以栽培杏鮑菇菌渣為再生基質,雙孢蘑菇的碳素再利用率為10.8%~16.9%,氮素轉化率為21%~54%[12];黃勤樓等優化創立了規?;B豬場污染及廢棄物的多級循環利用模式,以農牧廢棄物栽培食用菌,再利用菌渣生產有機肥,不僅增加經濟效益25%以上,而且可相對減少碳排放19.6%[13]。事實上,發酵微生物菌株篩選及菌渣堆制過程中主要因子變化規律與調控是關鍵。顏明娟等研究牧草輪作對奶牛場污水氮、磷的凈化效果,闡明了溫度、濕度、酸度、氮量、碳量、菌劑等關鍵要素作用,其中酸度影響最大,溫度與濕度影響次之[14];劉波等優化構建了以纖維素高效降解菌篩選、微生物區系動態變化規律及其配套應用技術等為核心的優化調控體系;楊國良等以篩選并構建的高效纖維素降解復合菌劑在菌渣原料發酵過程中應用,效果十分顯著,其與對照處理相比,堆體升溫5~6 ℃,縮短發酵時間5~7 d,加快有機物分解,同時明顯提高堆肥中濾紙纖維素酶活性[15,16]。
四要創新并開發應用循環系統的碳轉化技術。CO2排放發生于食用菌栽培生產全過程,而CH4和N2O排放則發生于栽培料發酵過程。影響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子分別為溫度、濕度與基質的酸堿度調控等,其中pH值6.5~7.0為適宜范圍[17]。實踐表明,要實現農牧菌循環系統碳中和,需要促進系統內碳排放與碳吸收的平衡。李艷春等深入探討了茶枝代料栽培靈芝、茶園合理套種靈芝和菌渣就地回園對茶園土壤肥力及其微生物變化對土壤有機碳庫的影響,分析內在規律并優化調整套種比例及其菌渣回園方法[18]。李振武等研究并建立“茶-菌-菌渣回園”循環利用模式并進行運營實踐,試驗結果表明,山地茶園單位面積內CO2含量高低順序為:單一靈芝>茶葉-靈芝>單一茶葉的系統,茶葉+靈芝系統CO2含量比單一靈芝系統減少71.6%,有利于茶-菌系統內部CO2中和利用;茶園套種靈芝不僅提高土壤肥力,連續套種3年后茶園土壤有機質提高8.75%,且每畝增加280~420元產值,經濟效益顯著[19]。
五要開展施有機肥對農田生態環境影響研究。有研究表明,長期施用豬糞鴨糞配置的有機肥,與對照處理相比,氮的利用率提高12.3%,蔬菜硝酸鹽含量降低19.6%[20];劉志平、羅濤等研究表明,連續3年施用雙孢蘑菇菌渣生產的專用肥(菌渣造粒)可提高水稻產量8.9%~12.5%;稻田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3.6%~8.7%;化肥和牛糞有機肥長期配施,可分別降低蔬菜硝態氮、亞硝酸鹽16.6%、13.3%[21]。張潘丹等研究表明,連續5年施用菌渣有機肥10 t·hm-2,可替代傳統稻作50%化肥施用量(以純N養分核算)的投入,且稻田連續5年施用復合有機肥可消納菌渣量60 t·hm-2,同時有效減少雙氰胺化學添加劑使用量,減少化肥投入成本,保護稻田生態環境[5]。
2 農-牧-菌循環農業體系構建的技術實踐成效
2.1 大中型養豬場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模式及其技術實踐成效
在鄉村規?;B殖場廢棄物減量化基礎上,優化構建資源化循環利用模式并實施有效運營是現代循環發展的重要基礎,進而需要把握6個環節:優化飼料配方、優化豬舍結構、實施固液分離、廢液沼氣發酵、沼液作物灌溉、豬糞基質利用等。提質增效技術研究進展與實踐成效包括4個方面:一是生豬飼料氮磷減量及其優化營養配方。系統研發了精細優化飼養與精準營養技術;在生豬飼養不同階段,優化減少飼糧2.5%~3%氮含量、0.1%~0.2%磷含量,降低銅鐵鋅等微量元素添加水平;在飼料中分別添加30~40 mg/kg植酸酶、100~120 mg·kg-1非淀粉多糖酶;與對照飼料處理相比,糞磷、糞氮含量分別減少8.64%、10.80%,同時可較減少12%糞鋅、9.7%糞銅量[22]。二是養豬場廢物固液分離及沼液高效利用。重點研發的新型固液分離機,糞便廢液的總固體含量(TS)去除率達到75%以上。優化設計細菌固定化顆粒制備工藝并研發養殖污水復合過濾方法,經處理21d后,明顯提高養豬場廢液的總氮和總磷的去除率,其分別達到88.6%、55%;經固液分離之后豬糞渣作為雙孢蘑菇栽培基質,廢液則導入沼氣池,沼液應用氧化塘凈化等集成技術處理之后,水體中COD、BOD(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去除率明顯提高,分別達到75.3%、64.0%;水體中CODcr值(重鉻酸鹽)則從260~280 mg·L-1降到50~60 mg·L-1左右[23]。利用氧化塘凈化后的沼液養魚,通過篩選適宜魚種和投苗數量,其產量達4.65 t·hm-2。三是集約化養豬場廢物作基質循環利用技術。創新研發了高效固液分離專用機械設備,將分離的豬糞渣作為基質原料,經過固液分離的豬糞渣,用于替代牛糞栽培雙孢蘑菇,與常規栽培基質處理相比,產量提高15.8%~22%;分別以豬糞渣替代45%的木屑栽培毛木耳,豬糞渣替代55%棉籽殼栽培銀耳,其產量依次比對照提高12.6%、9.67%;以豬糞渣替代45%棉籽殼栽培糙皮側耳,其產投比達3.65,比常規栽培原料處理提高了1.79倍[24]。四是集約型養豬場沼液多級化循環利用技術。試驗結果表明,以沼液灌溉狼尾草草地,每畝產量達9.8t/年,一般666.7 m2魚塘可配套666.7 m2狼尾草(夏季)+黑麥草(冬季套種)草地,草魚/鰱(鳙)魚種搭配比例為1:1.2~1.3為宜,雜交狼尾用于草魚餌料,其最佳刈割期定在28 d 左右,草魚對狼尾草中干物質的消化率達到70.28%;同時草魚肉中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亞麻酸(18:3n-3)的含量分別是全飼料喂養處理的1.86倍、10.17倍[25]。有研究表明,以沼液作為水肥一體灌溉,火龍果、芥藍菜、西芹分別比對照增產7.8%、13.8%、18.6%,且菜體硝酸鹽含量分別降低2.7%、4.8%、5.3%,取得良好成效[26]。孫紅等[27]篩選并應用的栽培基質發酵助堆劑,有助于提高發酵料溫4~5 ℃;通過3次隧道栽培基質料發酵,發酵時間縮短7 d,栽培料腐熟度提高25.3%,有助于縮短栽培料走菌時間,增強菌絲生長活力。
2.2 養豬場發酵床微生物制劑研發與墊料多級循環利用技術實踐成效
規?;B豬場發酵床微生物制劑研發與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模式(圖1),由4個系統構成,即有益微生物飼料系統、有益微生物墊料系統、養殖環境因子調控系統、群體監測與智能化反饋系統組成,以微生物發酵床標準化養豬為核心的循環農業園區,配套菌劑創制、優化配方、基質生產、循環利用、智能大棚等技術,實現循環農業高效運營。主要研究進展與實踐成效有4個方面:一是畜牧養殖廢棄物微生物降解技術。福建省農科院聯合項目組收集了17個國家與全國31個省的芽胞桿菌34 892株,分離篩選了飼用益生菌劑,創制了飼用益生菌(秾窠1~5號);先后研發了系列有機廢棄物堆肥發酵專用菌劑、微生物發酵床糞污降解菌劑等14個[28],對集約化養豬場發酵床微生物復合制劑研發與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模式開發提供了厚實基礎。二是設計與建設微生物發酵床養豬場。劉波等研究并篩選了微生物發酵床的替代墊料,以菌渣+椰殼粉+秸稈+專用菌劑為混合原料替代緊缺的鋸末,設計建設了微生物發酵床大欄養豬體系并研發了配套裝備等,主要包括微生物發酵床大欄養豬場、養殖生態環境監控系統、大欄養豬場發酵床墊料翻堆機械[29];微生物發酵床+大欄方式養豬與傳統模式相比,不僅可節約63%建場用地,而且節約26%建場成本,同時節約85%養殖用水,效益增加31%,養殖廢棄物進入循環系統,基本實現零排放[30]。三是利用養豬場發酵床墊料開發基質。以養殖場發酵床墊料為主原料,篩選并添加無致病力的地衣芽胞桿菌(FJAT-4)等系列生防菌,研發種苗培育基質,與對照處理相比,其蔬菜種苗病害發生率降低了76%。以發酵床墊料為基材,實現產業化生產食用菌栽培基質;以添加10%~15%養豬場墊料的基質栽培的姬松茸、真姬菇產量則分別比常規配料栽培提高16.5%、10.8%[31]。盧政輝等以杏鮑菇菌渣替代傳統基質,篩選了栽培雙孢蘑菇新配方,因地制宜優化了工廠化設施栽培模式與環境調控技術[32];廖建華等經多年選育并成功獲得“福蘑38”雙孢蘑菇新品種,工廠化栽培產量比傳統品種As2796提高19.6%,以55%、65%杏鮑菇渣替代常規基質料栽培雙孢蘑菇,其產量分別比傳統栽培基質增產11.7%和10.2%[33]。劉波等扶持合作企業共同研發不同種類生物基質生產線1條(年生產能力達10萬t),開發優質基質產品6類13個,批量生產生物肥藥產品3個[29]。四是建立微生物發酵床養殖場示范區。劉波等研究制定并獲準發布了《微生物發酵床大欄養豬技術規范》(DB35/T 1543-2015),并按照標準化、循環化、工業化的理念,優化構建了以微生物發酵床養殖場為核心,配套人工腐殖質生產園區,構建現代循環農業優質生產與高效經營模式。
圖1 規?;B豬場發酵床微生物制劑研發與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模式
Fig. 1 The mode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bial preparation in fermentation bed and multi-stage recycling of waste in large-scale pig farm.
2.3 規?;B牛場牧草凈化治理及其飼草高效循環利用技術實踐成效
利用牧草治理規?;B牛場廢液,并實施牧草高效循環利用技術,有助于養分吸收轉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其研究進展與實際成效包括:一是種植雜交狼尾草有效消納養牛場廢水。南平長富乳業集團第27牧場利用53 hm2紅壤山地,大面積連片種植閩牧6號狼尾草,根據定位觀測數據表明,配套53 hm2草地可消納1200頭養牛場沼液廢水,雜交狼尾草對養牛場沼液氮、磷的吸收率分別達40.23%和37.25%[34]。試驗結果表明,狼尾草根部是富集Cd的部位,其含量達35~50 mg·kg-1,葉片、秸稈Cd含量則在安全閾值以內(低于8 mg·kg-1),狼尾草根部Cd含量高低(超過30 mg·kg-1)可判別土壤Cd累積狀況。利用農牧廢棄物作為食用菌栽培原料,要注重防控重金屬吸收與富集,進而需要研發并選育專用的食用菌品種。劉朋虎等采用60C0輻射技術,成功選育了姬松茸新品種1個并通過省級審定,新品種具有高產優質、低重金屬含量等特點,其鎘、鉛、砷含量分別比對照低45.1%、10.9%、29.7%[35]。集成推廣菇房干熱式設施+三次發酵技術及其復土階段優化調控溫、濕度等要素,姬松茸栽培增收效果達3.2-6.4元·m-2[36,37]。研究表明,外源鎘添加對不同姬松茸菌株(J1、J77)菌絲生長與鎘吸收的影響各異,J77菌絲鎘含量低于J1,J77具有抵制鎘吸收的潛力[38],半胱氨酸可能與姬松茸鎘富集密切相關[39]。不同食用菌品種子實體的農藝性狀對于不同鎘添加的影響也各異[40]。二是牧草新品種引進與氮素利用規律。項目組引進系列紅象草品種,開展品種區試評比后篩選出紅象草FJ-2新品種,并通過省級審定。紅象草新品種莖葉的α-亞麻酸含量比對照品種高達62.2%[41];15N示蹤試驗數據顯示,雜交狼尾草粗纖維含量、粗蛋白、粗脂肪分別達30.5%、12.4%、2.8%。其對沼液氮利用效率為18.20%~29.34%,雜交狼尾草作為飼料,其氮素消化率為27.67%~68.20%[42]。三是牧草加工品及奶牛高效飼用技術。黃勤樓等引進了14個纖維素降解菌株,通過試驗并篩選了5株纖維素高效降解菌,并研發了高效降解纖維素的復合菌劑“貯寶2號”,開發了以狼尾草為物料的不同系列青貯料[43],紅象草莖葉青貯料乳酸含量提高16%以上,雜交狼尾草青貯料中性洗滌纖維和酸性洗滌纖維降解率分別達31%、28%。項目組近年研究結果表明,雜交狼尾草/花生秧混合比為65:35;紅象草/花生秧混合比為50:50則為適宜比例;肉牛飼喂狼尾草/花生秧青貯料,料重比達50:1,增重量達1.19 kg·d-1,奶牛飼喂紅象草/花生秧青貯料,牛乳中α-亞麻酸含量達15.88 mg·100g-1,比對照處理增加43.5%。四是構建了草牧沼多級循環利用模式。以山區奶牛場為載體,通過多年研究并因地制宜構建了草-牧-沼多級循環利用模式,形成了牧草飼料-奶牛生產-牛糞基質-沼氣發電-沼液灌溉-牧草生長的遞進循環利用新業態。通過系統產投比分析表明,南平市長富乳業集團第27牧場不僅節約飼料-肥料-灌溉-能量投入成本42%,而且環境承載負荷強度降低43%。通過反饋能值有效替代,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指數(17.8)比對照處理增加33.6%,總體凈效益比對照處理提高32.5%[44]。
2.4 菌業生產溫室氣體減排及其菜-菌體系CO2中和利用技術實踐成效
實施食用菌生產過程CO2有效減排、菌業的廢棄物資源化高效轉化利用技術,是現代循環農業的重要環節,其技術研究進展與實踐成效包括:一是草生菌碳排放規律與減排技術。項目組采用靜態箱-氣相色譜法,探討雙孢蘑菇、秀珍菇等栽培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動態,其呈現了前低-中高-后低的排放規律。雙孢蘑菇在生長期間全程排放CO2,其中栽培基質中15%~20%的碳量被轉化到菇體,25%~30%殘留在菇渣中、50%~60%以CO2形式排放到大氣中[45]。在進行栽培基質預處理過程碳排放方面,創立姬松茸培養料新型復式堆積法,優化堆料碳氮比和滿格堆制厚度,改進層次交叉翻堆機械,縮短堆制發酵時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姬松茸栽培基質按照33:1或者35:1的C/N比例進行堆制發酵,既保障培養料發酵質量,又降低了2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姬松茸產量與對照處理相比提高了29%~38%。二是大棚菌菜共作栽培與碳中和技術。項目組研究并優化構建了溫室大棚蔬菜和食用菌CO2、O2互補栽培體系(詳見圖2),該體系包括4個子系統(即架構設施、生境調控、水肥一體、CO2中和)。在溫室大棚條件下,選擇適宜蔬菜溫室大棚栽培的食用菌品種(秀珍菇、平菇等),同時篩選適宜菌渣基質栽培的蔬菜品種,探索不同菇-菜栽培過程CO2排放與體系內CO2、O2互補共贏的合理匹配技術,創立了“蔬菜-菌物-菌渣-基質”設施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化模式;建立2 000 m2的菌-菜共作溫室示范大棚并進行試驗示范,其示范生產結果顯示,菌-菜共作處理與單一種植蔬菜大棚相比,蔬菜增產18.6%,與單一栽培食用菌大棚相比,CO2減排48.8%,平菇產量提高22.6%,取得良好的碳中和效果,該研究成果正在進一步擴大示范并組織集成推廣[46]。馬路等[47]合理調整木薯、芋頭等作物的種植密度、套種時間,并因地制宜套種竹蓀,木薯+竹蓀比芋頭+竹蓀處理的產量提高12%以上,促進廢棄物碳物質的轉化利用,系列提高23%以上,成效十分顯著。
圖2 溫室大棚蔬菜和食用菌CO2和O2互補栽培體系
Fig. 2 Complementary cultivation system of CO2 and O2 for vegetables and edible fungi in greenhouse
3 農-牧-菌循環農業體系生產運營啟示與對策
通過農-牧-菌循環農業體系實踐運營的成效予以人們深刻啟示:一要合理利用養殖業廢棄物。養豬場廢棄物是重要資源,促進其高效循環利用,則有助于變廢為寶,不僅可節約生產成本,而且可延伸產業鏈。今后要因地制宜擴大以養豬場微生物發酵床為核心技術的循環農業園區規模,力求有效匹配資源,配套設施農業生產,促進標準化生產與智能化管理,進而有助于提升現代循環農業的規?;s化運營效益,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二要合理構建循環利用環節。要因地制宜優化構建農牧菌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并實施相關配套的生產應用技術。以食用菌為主要轉化載體是農牧菌循環農業體系構建的關鍵環節。需要篩選或者選育優良品種、設立鏈接有序循環環節、配套高效運營生產設施、引進并配置智能化裝備、設計并構建碳中和系統和數字循環農業系統等6個環節入手,維持現代循環農業轉型升級與持續發展。三要嚴格防控二次污染產生。生產實踐持續成效顯示,農牧產業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棄物是食用菌產業的重要基質,有效利用則是重要資源,棄之不用則是鄉村污染之源[48,49,50]。進而需要關注資源優化匹配,循環途徑拓展,優化鏈接接口、有效調控技術,防控二次污染、利益驅動機制等,只有促進現代循環農業持續發展,才能有效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現代化的協同發展。
農牧廢棄物作食用菌培養料并實施變廢為寶的生產運作,其是現代循環農業主要模式之一,進而需要優化構建多級循環農業生產體系,就實施有效接口與增值技術研究而言,其主要技術對策包括6個方面:一是擴大篩選微生物助堆劑并深化食用菌基質快速發酵技術。要深化纖維素降解菌篩選和混合菌劑復配、集成創新隧道式三次發酵配套設施,優化改進栽培基質堆制技術等研究與集成應用。二是進一步深化菌渣再利用及其食用菌高優栽培技術。要深入開展菌渣再利用相容性研究,建立便捷應用數據庫,深化不同菌渣再利用配方與生產模式的復合研究,提高循環利用效率[51]。三是選育低重金屬含量食用菌新品種及專用料栽培。要進一步選育低重金屬富集的食用菌新品種,同時要構建低污染栽培體系,有助于保障子實體產品符合食品衛生安全標準。四是深化草生菌栽培替代料篩選與高質量生產配套技術。要進一步系統研發并完善牛糞、豬糞、稻草、茭白莖葉、筍殼等混合型的系列配方,形成高質量與節料型替代基質生產技術體系。五是深化旱地作物及果園茶園套種食用菌高效栽培技術。要在山地果園茶園套種食用菌,充分利用果園雜草為原料,利用果園后溝為場地栽培食用菌;在山地茶園套種靈芝等品種,力求每畝果茶園可增加收入300~500元。要進一步拓展山地果園茶園套種食用菌的技術研究深度與廣度,深化實用模式與便捷技術耦合研究,提高資源利用率并實施綠色防控技術。六是深化利用菌業加工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增值技術。要充分利用蘑菇預煮液為主原料加工制作蘑菇醬油,要深化研發蘑菇醬油加工工藝與系列配方;優化樹脂純化菌物多糖工藝參數與噴霧干燥技術,有效提取菇腳、殘次料及菇品預煮液的多糖成分;利用食用菌加工漂燙液噴霧干燥制備營養精粉工藝;與企業合作研發加工工藝及其生產線[52],系統開發食用菌精粉膠囊、含片、飲料等新產品,拓展精深加工流域,研發新一代產品,提高菌業加工副產品的循環利用價值。
4 結論
多年研究與推廣應用實踐表明,農牧菌循環農業體系的高效運營,有賴于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綠色化新技術的導入與應用,其中各個環節與接口直接的優化調控是重要環節,進而保障資源的合理匹配,實現上一道生產環節廢棄物是下一道環節的資源,從而促進循環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與有效利益驅動,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協同,保障鄉村產業生態化與區域生態產業化的雙贏目標實現。在建設農業強國的新階段,現代循環農業要力倡節能減排生產與收獲高效優質產品,進而要深入研究現代循環農業生產過程中物質轉化與高效利用技術,以食用菌產業為載體的農牧菌循環農業高質量發展必將為建設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新鄉村起到重要作用,構建富有成效的現代循環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要著力促進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融合發展,其成功的探索與有效的經驗,對福建省乃至全國鄉村產業振興與農業提質增效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雪娟. 農業廢棄物如何資源化、肥料化利用[N]. 農民日報, 2019-11-14.
[2] 秦志偉. 福建, 現代循環農業的“特區”[N]. 中國科學報, 2017-4-27.
[3] 翁伯琦, 王義祥, 王煌平, 等. 福建省農業廢棄物多級循環模式優化與集成應用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17, 19(12):91-103.
[4] 尹昌斌. 加大技術創新和制度創設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J]. 民主與科學, 2018(4):4.
[5] 張潘丹, 王煌平, 張青, 等. 不同有機肥對蘿卜產質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 湖南農業科學, 2012(3): 54-58.
[6] 栗方亮, 王煌平, 張 青, 等. 稻田施用菌渣土壤團聚體的組成及評價[J].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15, 31 (3):340-345.
[7] 王煌平, 張 青, 翁伯琦, 等. 雙氰胺單次配施和連續配施的土壤氮素形態和蔬菜硝酸鹽累積變化[J]. 生態學報, 2013, 33 (15):4608-4615.
[8] 劉曉梅, 鄒亞杰, 胡清秀, 等. 菌渣纖維素降解菌的篩選與鑒定[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5, 34 (7):1384-1391.
[9] 何梓林, 鮮楊, 孟曉霞, 等. 菌渣生物炭對鎘污染土壤性質及小白菜吸收鎘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 2019, 33(1): 340-344, 352.
[10] 王義祥, 高凌飛, 辛思潔, 等. 菌渣-發酵床廢棄墊料堆肥中溫室氣體排放及與微生物的關系[J]. 環境科學學報, 2017, 37(12): 4662-4669.
[11] 劉波, 陳倩倩, 王階平, 等. 整合微生物組菌劑的提出、研發與應用[J]. 中國農業科學, 2019, 52(14): 2450-2467.
[12] 陳鐘佃, 黃秀聲, 郭仲杰, 等. 雜交狼尾草栽培料對雙孢蘑菇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 熱帶作物學報, 2011, 32(9):1615-1618.
[13] 黃勤樓、黃秀聲、陳鐘佃等;規?;B豬場的污染及廢棄物循環利用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07, 23(10): 175-178.
[14] 顏明娟,方志堅、翁伯琦等;牧草輪作對奶牛場污水氮、磷的凈化效果[J],生態環境學報, 2011, 20(10): 1540-1546.
[15] 劉波, 陳倩倩, 王階平, 等. 整合微生物組菌劑的提出、研發與應用[J]. 中國農業科學, 2019, 52(14): 2450-2467.
[16] 楊國良, 何曉兵. 蘑菇堆肥高壓發酵隧道技術的應用[J]. 浙江食用菌, 2010, 18(2): 17-19.
[17] 肖生美. 食用菌栽培過程碳素物質轉化及CO2排放規律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18] 李艷春, 林忠寧, 陸烝, 等. 茶園間作靈芝對土壤細菌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影響[J]. 福建農業學報, 2019, 34 (6):7.
[19] 李振武、韓海東、林忠寧等;幼齡茶園套種大球蓋菇生產技術規范[J]. 亞熱帶農業研究, 2014, 10(3):172-176.
[20] 熊國華. 鉀與尿素和有機肥配施菜園土壤環境質量及蔬菜品質的影響[D].杭州:浙江大學, 2004.
[21] 劉志平, 羅濤, 王煌平, 等. 雙孢蘑菇菌渣專用肥在水稻、香蕉上的應用效果[J]. 東南園藝, 2015, 4: 15-19.
[22] 劉 景, 林維雄, 方桂友, 等. 環保型飼糧對生長豬生長性能和養分排泄量的影響[J]. 福建農業學報, 2016, 31 (4): 345-349.
[23] 吳曉梅, 葉美鋒, 吳飛龍, 等. 固化微生物處理規?;B豬場廢水的試驗研究[J]. 能源與環境, 2017 (1): 14-15.
[24] 楊 菁, 林代炎, 翁伯琦, 等. 應用豬糞分離渣栽培毛木耳的品質研究[J]. 中國食用菌, 2015, 34 (1):29-31.
[25] 馮德慶, 黃勤樓, 唐龍飛, 等. 雜交狼尾草對草魚肉脂肪酸組成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 2008,24(6):487-490.
[26] 駱林平, 張妙仙, 單勝道. 沼液肥料及其利用研究現狀[J]. 浙江農業科學, 2009(5): 35-38.
[27] 孫紅. 種養廢棄物高效生產食用菌及菌渣綜合利用關鍵技術[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9(12): 214, 217.
[28] 朱育菁, 劉 波, 陳 崢, 等. 福建芽胞桿菌資源保藏中心的建設與管理[J]. 福建農業科技, 2016, 47 (8):74-76.
[29] 劉 波, 陳倩倩, 陳 崢, 等. 飼料微生物發酵床養豬場設計與應用[J]. 家畜生態學報, 2017, 38 (1):73-78.
[30] 曾慶才, 肖榮鳳, 劉 波, 等. 以微生物發酵床養豬墊料為主要基質的哈茨木霉 FJAT-9040 固體發酵培養基優化[J]. 熱帶作物學報, 2014, 35 (4):771-778.
[31] 應正河, 林衍銓, 江曉凌, 等. 微生物發酵床養豬墊料對 5 種食用菌菌絲生長的影響[J]. 福建農業學報, 2014, 29 (10):982-986.
[32] 盧政輝, 廖劍華, 蔡志英, 等. 杏鮑菇菌渣循環栽培雙孢蘑菇的配方優化[J]. 福建農業學報, 2016, 31 (7):723-727.
[33] 翁伯琦, 廖建華, 羅濤, 等. 農田秸稈菌業主要環節與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思路[C]//中國農作制度研究進展2008, 2008: 530-535.
[34] 鐘珍梅, 宋亞娜, 黃秀聲, 等. 沼液對狼尾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J]. 草地學報, 2016, 24 (1):54-60.
[35] 劉朋虎, 江枝和, 雷錦桂, 等. 姬松茸新品種, 福姬 5 號 [J]. 園藝學報, 2014, 41 (4):807-808.
[36] 胡清秀, 張瑞穎. 菌業循環模式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的高效利用[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3, 34 (6):113-119.
[37] 宮春宇, 張瑞穎, 鄒亞杰, 等. 刺芹側耳菌渣含水量、床架層次及發酵處理對草菇栽培的影響[J]. 食用菌學報, 2015, 22 (2):30-34.
[38] 劉朋虎, 陳華, 李波,等. 鎘脅迫對姬松茸菌絲生理指標與鎘吸收的影響[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20, 39(8):1675-1682.
[39] 劉朋虎, 李波, 江枝和,等. 姬松茸菌株J1與J77鎘富集差異及生理響應機制[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7, 36(5):863-868.
[40] 劉朋虎, 陳華, 李波,等. 鎘脅迫對姬松茸生長和鎘吸收累積的影響[J]. 生態學報, 2022, 42(3):1015-1021.
[41] 陳鐘佃, 黃勤樓, 黃秀聲, 等. 閩引紅象草栽培技術[J]. 福建農業科技, 2013(4): 54-56.
[42] 黃秀聲, 鐘珍梅, 黃勤樓, 等. 利用15 N示蹤技術研究 8 種禾本科牧草對氮肥的吸收和轉化效率[J]. 核農學報, 2014, 28 (9):1677-1684.
[43] 黃勤樓, 鐘珍梅, 黃秀聲, 等. 纖維素降解菌的篩選及在狼尾草青貯中使用效果評價[J]. 草業學報, 2016, 25 (4):197-203.
[44] 鐘珍梅, 黃勤樓, 翁伯琦, 等. 以沼氣為紐帶的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系統能值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 2012, 28(14):196-200.
[45] 王義祥, 葉 菁, 肖生美, 等. 鋪料厚度對雙孢蘑菇栽培過程酶活性和 CO2 排放的影響[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5, 34 (12):2418-2425.
[46] 陳華, 葉菁, 黃毅斌, 等. 靈芝-蔬菜溫室間作栽培對產量的影響及其CO2互補效應[J]. 福建農業學報, 2019, 34(3): 293-297.
[47] 馬 璐, 林衍銓, 肖勝剛, 等. 與檳榔芋間作的棘托竹蓀栽培配方篩選[J]. 菌物研究, 2016, 14 (1):55-58.
[48] 李玉. 中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態勢[J]. 食藥用菌, 2011, 19 (1):1-5.
[49] 李玉. 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 機遇和挑戰[J]. 菌物研究, 2018, 16(3): 125-131.
[50] 王曉婭, 張俊飚, 李紅莉. 中國食用菌產業研究的發展及趨勢分析——基于CiteSpace的文獻計量分析[J]. 食藥用菌, 2020, 28(6): 373-378.
[51] 方小鋒. 工廠化杏鮑菇菌渣的再次利用研究[D]. 合肥: 安徽農業大學, 2018.
[52] 陳君琛, 周學劃, 賴譜富, 等. 大球蓋菇漂燙液噴霧干燥制營養精粉工藝優化[J]. 農業工程學報, 2012, 28 (21):27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