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期刊網-投稿、查重、發表有保障。
您的位置: 主頁 > 學術論文 > 教育論文 >

文化自信視域下中醫藥專業學生德育教育路徑探究

發布時間:2023-02-17 08:31:33

摘    要:此文以中醫藥文化自信為切入點,將高校德育教育與中醫藥文化相結合。深度挖掘中醫藥文化中的大醫精誠、醫者仁心、救死扶傷等“德育”元素。通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師德育素養、運用新媒體、搭建活動平臺、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等路徑,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積極的心態,認可中醫藥文化價值,增強中醫藥文化信心,逐步形成中醫思維,實現成長成才。


關鍵詞:文化自信;中醫藥學生;德育教育;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Mor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ZHAO Guopeng

ZHANG Zhengbin

CAO Ran GUAN Lin

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Third Clinical College,

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Taking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combines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We deeply excavated the elements of “moral education”in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ch as the sincerity of doctors, the benevolence of doctors, saving the dead and healing the wounded. By updating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improving teachers' moral education literacy, using new media, building an activity platform and creating a strong moral education atmosphere, we can help students shape a sound personality, cultivate a positive attitude, recognize the cultural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adually form the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us achieve growth and success.


Keywor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tud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ral education;


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1]。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中醫藥文化,凝聚了中華文明的科學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認識生命、預防疾病的思想精髓。


近年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中醫藥戰略發展規劃綱要(2016—2030年)》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政策及措施的實施,中醫藥事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2]。尤其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突襲以來,中醫藥在這場戰“疫”中做出了其應有的貢獻,也是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的一次生動實踐,更是中醫藥文化自信的另一種體現。樹立中醫藥文化自信的關鍵在于學好中醫藥文化并學以致用,而學好、用好中醫藥文化的關鍵在于傳承、創新和發展。因此,將中醫藥文化自信與中醫藥專業學生的德育教育相融合,不斷提高學生的德育教育水平,培養和提升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自信認知,從而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傳播。


1 中醫藥專業學生德育教育的背景

1.1 中醫藥文化的傳承需要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原創醫學科學,護佑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繁衍生息,從不存在自信與否的問題。發生信心動搖現象,是在近代西學東漸及西醫傳入之后。隨著科技尤其是生物、化學、材料技術的發展,西醫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而反觀中醫,似乎仍因循守舊,無怪乎慣于以“科學”評判是非的國人對傳承幾千年的中醫產生質疑。對此,中國工程院張伯禮院士曾說過:“不要認為世界上只有一種醫學,西醫全是科學的,中醫全不科學?以西醫的標準考核、評價中醫,是錯的”。


中醫藥學是一種大生態醫學模式,與現代醫學思維模式形成良好的互補關系。它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陰陽五行”、象思維和變易思維等提煉應用于自身,不斷發展完善自身理論體系。其重視生命的整體層面、功能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生命觀,遵循未病養生的預防觀,因異治宜的個性化治療原則的疾病觀,無論在揭示人體生理、病理規律,還是在指導中醫藥臨床實踐中,都是有效、有用的[3]。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歷代醫家不斷發展創新,建理論、制新方、立新法,診疾治病,妙手回春,守護著人民的生命健康。


中醫藥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醫藥輝煌歷史成就及頑強生命力上的[4]。若想培養或提升文化自信,應當先提高大眾對中醫藥文化的認知與認可,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從事中醫行業的工作者及未來的新生力量———中醫藥專業的學生。然而,現今社會背景下“中醫思維弱化、中醫評價西化、中醫特色優勢淡化”等問題仍未解決,對中醫的質疑與貶斥也時有出現,甚至中醫藥院校內一部分學生對學習中醫缺乏信心,對中醫文化缺乏了解,對中醫療效表示懷疑,這些現象本質上是中醫藥文化自信的缺失。面對此類情況,我們更應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將傳承作為發展中醫藥的基礎,將創新作為發展中醫藥的動力,將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落實到中醫德育教育方面。


1.2 中醫藥學生德育教育的內在要求

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德育教育,如教育家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現代教育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在中醫藥文化中,醫德教育同樣位于至關重要的地位。古人云:“醫無德者,不堪為醫”。孫思邈的《大醫精誠》中也論及醫德的重要性:“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寥寥幾語,將為醫者的慈愛仁心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培養醫學人才的中醫藥院校,不僅要幫助學生樹立專業自信,塑造高尚的醫德,更肩負著認識和傳播中醫藥文化價值、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使命。作為傳承中醫藥事業的中醫藥學子,是否認同中醫藥文化直接關系到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關系到中醫藥行業的守正創新。作為一名醫者,解除疾病,使人擺脫痛苦,需要良好的醫德和專業的技術,這正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目標的印證。如若未在早期的教育中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將會引發不堪設想的后果。因此,開展中醫藥學生德育教育注定是高校教育的一項重點內容。


2 中醫藥專業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意義

2.1 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樹人,中醫藥文化價值與立德樹人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在中醫藥文化中,陰陽平衡學說、五行相生相克的辯證思維、臟腑聯系的整體觀等一系列具有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的思想,能夠幫助學生培養積極的心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認識學習、生活中的困境,正確認識人生各階段的整體連貫性。


2.2 有利于大學生中醫思維的形成

發展中醫藥必須從人才培養這個源頭抓起。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了解國學和中醫學的文化底蘊,幫助大學生認同中醫藥文化價值,增強中醫藥文化信心,樹立專業自信,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使中醫藥文化自信的種子播種在大學生內心深處,逐漸培養其探索求知的欲望,逐步形成中醫思維。


2.3 有利于臨床實踐的開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中醫理論的提出皆源于臨床實踐的開展。提高中醫診療水平和取得好的臨床療效,能夠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中醫理論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有效性,堅定學習中醫的信念。同時,在臨床中發現問題、積累經驗、升華理論,爭取通過臨床療效來提升學習中醫的自信。


2.4 有利于校園文化的建設

校園文化是學校通過對社會文化的選擇、吸收并結合自身積淀而形成的個性化文化結構[5]。校園文化既決定著學生思想行為的發展方向,也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價值判斷、人格完善、品質塑造和品位提升[6]。作為中醫藥院校,深挖中醫學內涵,打造具有中醫藥特色的精神、物質和品牌等全方位的校園文化,從思想與行動上來提升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從而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的發展[4]。


3 中醫藥院校開展德育教育的路徑

3.1 更新教育理念將德育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作為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學科,醫學較其他學科更加看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學校的教學重點自然也放在醫學基礎和專業課程的講授上。盡管大部分學校開設有醫德教育的醫學倫理學等課程,但醫德教育類課程在整體課程設置的占比上仍微乎其微,重視程度明顯不夠。另外,學生對此類醫德課程的態度也是漫不經心,課堂出勤率較低,上課不專心聽講,教學分離的情況嚴重。


因此,中醫藥院校需更新教育觀念,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7],結合中醫藥文化特色、學校特點及學生個性化需求,將德育元素融入專業內容對學生進行講授,提高課堂思政能力,發揮專業課課堂思政作用。適當增加德育課程比重,增設相關課程,加強此類課程教師隊伍的培養,提高教學質量。將理論教學轉變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添加生動有趣的案例,提高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念,認識到德育教育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校、教師、學生都應將德育置于重要地位,讓德育教育貫穿于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的始終,真正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使德育教育成為中醫藥院校人文精神建設的靈魂。


3.2 提高教師德育素養發揮其帶頭作用

德育教育不能只是坐而論道,應該落實到行動上,最應帶頭行動的便是德育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中醫藥院校的教師可依據職能大致分為3類:從事醫學專業知識教學的專業型教師,多為兼具教學、科研、臨床于一體的各專業課教師,如教授《中醫內科學》的教師;從事公共課教學和人文精神教學的通識型教師多不具有醫學專業知識,而主要負責學生通識教育的相關培養課程,如教授《大學英語》《毛澤東思想概論》的教師;最后一類是與學生學習、生活等各方面聯系頻繁、密切相關,負責學生管理工作的輔導型教師,如班級的政治輔導員。


只有身為學生榜樣的教師提高自身德育素養,從言傳和身教2個方面共同發力,德育教育才能得到切實有效的貫徹落實。專業型教師在講授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結合臨床實踐經驗,貫徹德育教育理念,將德育教育與臨床案例相結合,潤物細無聲地給學生灌輸醫德理念。通識型教師應積極學習中醫基礎及醫德相關知識,增設醫德案例教學,將醫德理念通過生動有趣的案例灌輸給學生,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輔導型教師應關心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點滴,通過黨團班級建設、獎助評優、談心談話、舉辦活動等學生日常服務,將醫德理念、文化自信等理論潛移默化地灌輸給學生,做好思想引導。同時,端正自身言行,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德行學習的楷模[8]。


3.3 營造德育氛圍打造具有中醫德育特色的校園文化

中醫藥院校作為培養高級中醫藥人才的地方,校園文化建設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學??山Y合中醫藥文化發展進程及校史歷程,提出具有濃厚學術文化和中醫醫德的校訓、校規,創建厚德求真、醫德并重的校園文化氛圍。


同時,帶領學生參觀校史館、中醫藥博物館、名醫雕塑等典型景觀建筑,使學生感受學校文化底蘊的同時,也對中醫藥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將傳統名醫的語錄及醫案整理并張貼在教學樓、教室、宿舍等場所供學生學習。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山西中醫藥大學每年開展以理論宣講、“四史”學習、鄉村振興、愛心醫療服務、中藥資源調查為主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充分發揚了山西中醫藥大學的光榮傳統和優良校風,并能更好地服務群眾、服務社會。通過營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使學生了解并認識中醫名家,在社會實踐中提升自身素養,體會到懸壺濟世的大醫情懷,傳播中醫藥文化,對發揮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功能、創新醫學生德育培養路徑都具有積極意義[9]。


3.4 搭建活動平臺寓教于樂體悟德育教育理念

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離不開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因此,高校理應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組織、學生會和班干部的主體作用,舉辦以德育教育為主題的多種校園文化活動。如山西中醫藥大學舉辦的“立文化自信,傳中醫經典”活動,通過初賽的筆試,復賽的默寫、背誦條文,決賽的“志在必答”“爭分奪秒”“誰與爭鋒”“秀出真我”4個環節,進一步強化山西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內涵建設,夯實大學生的中醫基本功底,增強大學生學習中醫經典的興趣,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提高在校大學生自身醫術修養與文化底蘊。舉辦“名醫成長論壇”,這是針對不同年級而定期舉辦的學術盛宴。通過講授與互動環節,不僅促進了在校生與名醫之間的交流,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而且還使學生得到了高尚醫德素養的熏陶。舉辦“青春獻予黨·抗疫克時艱”抗疫故事會演講比賽,采用朗誦等舞臺表演形式,融合音樂、視頻、燈光等媒體,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的典型人物、感人故事娓娓道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醫德仁心的偉大。此外,積極開展“德育教育的引導———中醫經典人文案例”“大醫大德”“新冠防疫的中醫藥貢獻”等[9]德育教育講座,為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意見,培養了塑造學生的德育觀念。


3.5 運用現代媒體拓寬德育教育學習路徑

隨著現代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微信、微博和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交流溝通的重要途徑。既擴大了文化傳播的范圍,也為自主學習提供了新思路,其便捷性和豐富性為德育教育的開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因此,將中醫德育與學生的網絡生活融合在一起,發揮中醫藥文化的獨特優勢,充分發揮德育教育在網絡中的優勢。


例如,聯合線上學習教育平臺開展系列課程與講座,上傳中醫古籍及中醫名家講座視頻,將德育教育深入課堂,并積極與學生進行線上互動,提高學生對德育教育方面的興趣。學校及時更新中醫藥領域前沿動態及研究進展,增強中醫藥學生的學術觀念與職業信念。開通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賬號,以德育教育為推廣內容,結合文案及中醫相關醫德小故事,面向中醫藥專業學生乃至全社會開放,及時推送醫家、醫案的相關故事,在日常瀏覽的過程中學習德育理念,無形中增強德育觀念的形成[10]。


綜上所述,中醫藥院校的德育教育離不開文化自信,將中醫藥文化與德育教育深度融合,挖掘中醫藥文化中大醫精誠、醫者仁心、救死扶傷等“德育”元素,以此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積極的心態,促進學生對中醫藥文化價值的認可,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逐步形成中醫思維,為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亢連茹,鄭爽,于志國,等.文化自信背景下中醫藥文化精準傳播路徑的構建[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3):149-151.

[2] 張洪雷,邱宗江中醫文化重要論述對高等中醫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啟示[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14):1-4.

[3] 劉毅,陳姝靜,王德瑜,等.中醫藥文化在醫學院校傳承現狀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24):28-29.

[4] 侯玉雙.增強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對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24):77-78,81.

[5] 楊揚.中醫藥院校校園文化品牌培育的探索與實踐[J].衛生軟科學,2017,31(8):20-23.

[6] 吳帆.傳統中醫藥文化與特色校園文化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34(11):119-121.

[7] 袁欣怡,王廷華,高楊,等.新時代醫學院?!叭恕惫ぷ鞯奶接懪c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0,18(14):7-9.

[8] 李佳俐,張雪玲.中醫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4):145,153.

[9] 王思婷,韋兆鈞.培養醫學生中醫藥文化自信的特色校園文化活動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19,35(6):940-943.

[10] 魏寧.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德育范式的轉換[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8,10(2):58-64.


相關文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時在線支持
支付寶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額退款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久久久不卡网国产精品一区|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30页|久久精品亚洲中文无东京热